才没享受到几天冬日阳光,周日的杭州又开始了阴沉模式。前一天画了整晚原型没睡好,我带着越发明显的黑眼圈起程去上海找小伙伴。
最近在做一个旅行记账的App,合作的另外两个朋友却在上海,邮件和Facetime说不清楚的东西只能当面去讨论了。绿绿选了家很有格调的咖啡厅,我拿着电脑和原型图,一副要跟风投要钱的骗子样。
今天要讨论的主要事项是User Flow和产品架构。虽然事先我已经把完整的交互稿发给�大家看过了,但在关键的分账功能上还是产生了不少分歧,花了�一些时间来讨论。我们的�产品是面向旅行用户的记账应用,在旅途中经常会遇到同行小伙伴需要一同消费/分账的场景,在国外还会涉及到信用卡外币汇率的复杂问题,我们希望提供一个优雅的消费记录和分账方案。
结伴同行的朋友,会因为各人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使用不同的团体金钱管理方式。有些是�自己各自取钱,到需要用钱时大家拿出相应的钱凑着付账,有�些是把钱交给�团体里细心适合管账的人,每次付账时由这个人给钱,其他人就安心地吃喝玩乐。由于场景的多样性和非集中性,我们很难只专注于某一�种花钱模式,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记账模型,但又不能把太多的复杂性传递到用户端。
我们权衡再三后在原来�产品架构的基础上添加了层级比较深的两个功能:①单笔账单清帐:如果对�某笔消费有单独的清帐需求时可以使用 ②团体资金:结账时使用由各人凑钱的团队经费,AA分摊无需再清帐。至于其他情况下的金钱关系,则可以一目了然地在清帐页面找到。
晚上回来时在火车上看了一篇文章�讲微信为什么要在新的版本里取消下拉小视频,里面讲了很多微信做产品的原则和信条(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其实那些大道理我们都懂,随口能吹上一天,什么「简约至上」、「�用户需求说话」、「场景化设计」,但在实际上做产品时,最难的是�理解这些原则的本质,把握好这个度,恰到好处地用在产品上。
我觉得做产品就像做菜,那些�产品原则就是�调味品,对着菜谱也许能做出合格的菜肴,但绝对不是艳惊四座的美食,正是对调味品�和烹饪手法的微妙把握,才造就了有个人特色的大厨。真正的信条是产品经理本身,所以忽略那些狗屁产品原则吧,按照自己的路子和直觉去走,getting shit done is what counts in the end.
我们一开始就把旅行记账定位为小众产品,用研阶段只做了身边目标用户的访谈,以及几个游记网站的内容精准搜索,对于大众用户需求有多强烈并不很清楚。�而基友告诉我说最近阿里旅行也做了旅行团队记账的功能,这对于我们来说倒是个好消息。去啊用它们丰富的平台资源,帮我们验证了旅行分账这个需求起码不是弱需求,我们只需要把自己拿手的用户体验做好就可以了。
至于去啊这种大体量的产品多了个记账功能,who care? 反正大家都只知道用它来买机票订酒店,小伙伴信心满满的说:「和阿里的产品经理比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以后应该会继续写一些东西,虽然没什么营养,但我想用来记录做这个产品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乐趣。无论它最后是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是no one give a shit, 都算是有意思的一段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