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好玩的东西,我们都想自己也能拥有,于是想让父母买,根据家庭情况,父母会衡量是否值得买,如果被拒绝的话,我们就有了第一次感受到个体差异的经验,后来上学了,大家都差不多,一样的老师和书籍,表面上我们在学习的环境上并没有太多的差距,但是实际上影响学习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父母就想不通,为什么都是一样的老师,怎么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么差,别人家的孩子就学得很好呢?如果他们简单思考,就只能简单的得出别人的孩子更聪明,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这样一个肤浅、自以为是的结论。
在相似的环境,人与人之间更容易相互比较,比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公司等等,如果你也曾有过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的经历,相信比较对象几乎都是和你处在一个“相似”的环境的人,而不是别的学校、另一个公司等等的人。我们只会和身边的人比较,我们觉得有“一定的”可比性,因为我们很相似啊,一样的学校,一样的公司,甚至一样的年龄,我们以为这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可以比较了,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比较的结果无论怎样,最终都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例如:
1.比别人好—觉得满足了,然后忽视了自己的问题,降低了自己格局,格局不过是比别人优秀一点点,到了另一个环境,换了比较对象的话,可能又是一个比较循环。
2.比别人差—开始抱怨,都是学的一样的,为什么比自己好,寻找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甚至可能去看别人是否有什么“秘密武器”,开始找所谓的捷径,但实际上唯一该关注的是自己,焦点在别人身上,对自己毫无帮助,而且最终自己可能走的是更长的曲折的提升道路。
这样始终都是一个循环,一个痛苦的循环且毫无作用。
这些人其实都只是被一小片叶子而遮住了世界,除了以为的相似,还有更多的不同,比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等等,每一个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个体的独特,对同一件事情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行动。所以所谓的相似其实是完全不同!完全不相似!在个人独特的条件下,即便经历相同的遭遇,反应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的学校、公司等等,作用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是完全不同效果,甚至相反的效果!所以相似的环境是虚妄,是假想。这样的条件下,其实越比较越懵逼,越来越迷失自我,关注不到问题所在。成长只能是自己的事,和别人比较,会因为没有相同的参照系而得不出有用的结论,和自己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成长的痕迹。个体和个体由于差异巨大,并不能直接比较,非要比,也只能是结果的比较,比较结果罢了,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