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结营,七期从此再无作业。”
习惯性的点开唯库打卡界面,却不再是作业题目,而是上面这句话,一时间竟有些怅然若失。不知是该耶一声 “终于没有作业了! ”,还是该叹一下 “就这样结束了。”
30天一路走来,预想过作业的量度,但没想过作业的强度。抓耳挠骚,焦虑慌张,恍然大悟,怡然自得,心悦诚服,顶礼膜拜,以上种种心情通通体验过,有的还不止一次。
你可能会问作业很难吗?
难,非常难,因为我们已经太久的习惯被动性输入,张开嘴巴,吞下去,囫囵不解。
但又不难,一点都不难,因为字里行间认真的态度,独立的思考,便足矣得到认可。
通过30天变着花儿的作业,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我想是颠覆,是创造,是灵感。
「何为颠覆?」
先是颠覆了认知。
一直觉得除了带有目的性的纯粹课本学习,阅读应该是一件消遣的事儿,轻松的,随意的,看完一本一时偶有感想,过后不过是束之高阁,好似精神世界一排排的战利品。就算有机会与友人聊起,记不清细节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正是这种无所谓让自己忽略了读书本该是一种技能的本质,而只有真正将所读书目中的信息读懂,内化为己所用,才算读过。
再者颠覆了方法。
古语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可“华”并不是随意什么书都能得来的,必得是有价值的好书。
要么是丰富精神世界能够贯穿一生的指导理念(务虚层面),要么是基于大众需求,针对普遍痛点的解决方案(务实层面)。向外看硬思维数据做参考,向内看软思维兴趣内容做支撑,中西方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口碑一流的杂志,又或是揭露社会现象,积累人生智慧的解码书都为不二之选。
有了好书,便得读得快,悟得透,记得住,方为真正“腹有”。倍速阅读法来解决快读,苹果阅读法来解决读懂,主题阅读法来解决归类,卡片阅读法来解决记住,费曼阅读法来解决一切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然会出现。
原以为那些一年读300本书的不过是走马观花,学完阅读板块的内容才知晓,算法对了,一切皆有可能。
只是要注意,倍速不要着急,去掉心底声读,逐渐减少眼球聚焦,尝试将书当画看去寻找关键词;苹果不要贪心,一次只一个好问题足够,严格把握时间,沿路上的橘子橙子再吸引人也不要驻足;主题阅读法要围绕一个核心点出发,实现有趣、有用、有料;卡片阅读法得我思与我见皆有,辅以智、慧、聪、明的分类为素材积累打好基础;终极费曼阅读法要坚持,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这些方法有快也有慢,灵活运用,结合而强。
「何为创造?」
创造的初心绝不是对套路的把玩,更多的是想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色彩,这是所有结果的起点,也是所有环节的第一环。而真正能够直击人心的永远是真实生活中的基本情感,所以我手写我心的真情流露才是最独一无二的创造大招。
创造的过程或许艰难,或许漫长,完美的作品尤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消耗,由平凡无限接近伟大。看大师的作品,品大师的风格,所有的美都有不一样的展现,却又暗含顶级思维逻辑的共通,这种共通才是作品最精华的所在。
不要妄想一下子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要相信 “能积微者,速成。” 的道理,不妨试试纳博科夫的卡片创造法,不一定从头写起,想到什么写什么,将文章想象成一张整体画面,对上面的空白尽情的填充,把自己想象成拼图游戏的高手,需要山水拼山水,需要人物拼人物,按照需求,随时调取。
要是让我来比喻,我会将文章比作一个蛋糕,而卡片可能是奶油,是装饰水果,是夹心果酱。想要的蛋糕口味越多,便要积累越多种的材料,也就是卡片不要单一,要多角度,可以是好的句子,可以是好的观点,可以有虚的层面,也可以有实的层面;而蛋糕口味想要与众不同,那必然要对材料的特性加上自己的理解,才能知道到底怎么组合才最好吃,即卡片的我思最重要。
当然,每一种材料又有自己的特性,熟悉、记牢这些特性,把握能把握住的点滴,才能够按照自己需求的口味灵活组合,最终形成完整的蛋糕。换句话说,这些卡片必得是要短小精悍,方便记忆,一片有一片的观点,应是一篇文章的浓缩,而非洋洒累赘的废话一坨。切记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实在无从下笔时,还可以考虑劳拉·布朗博士的六步写作轮盘,用数学的思维去拆解、简化文章的逻辑,明确写作目标,确定目标读者,头脑风暴形成中心思想,谋篇布局组织内容,快速撰写初稿,慢慢斟酌修改。
有了精彩的卡片和轮盘一角,就像有了长途旅行中的粮食,还得有明确的地图,才能踏实的上路,创造回路便是写作的地图,是思维层级的指引。因为人的本质是信息加模式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使用才是王道,即能写出一张卡片 — 知道如何写出的(思考加工的过程)— 别再忘记。
而创作的语言就是思维本身,调整思维就是调整语言,反过来调整语言亦能重塑思维。所以好的语言非常重要,是一篇文章的气质和气味。我们所处的社会一直都是传统文化搭台,各家轮番唱戏,传统经典的语言风格便是属于我们的主流文化,在研读主流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的被定义,被重塑,被升级,被优化,从而更好的了解体味属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但别忘了,语言亦是载体,传达清楚信息是它的核心使命。
不难发现,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在表达特点上无一不是简洁明了的,要向读者不偏不倚的的呈现事实。我们大多不喜欢一二三四列举的清单体,因为它着实让人感到紧张,更多中意的是有流畅愉悦感的信息流,自上而下的通透感读起来才爽快。除此之外,还要避免模糊不清的抽象词,官僚体;空乏的陈词滥调;大谈枯燥的专业而置读者于不顾,世界飞速旋转前进,每个人最关心的都是自己,“与你用关,对你有用” 才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彼此间的信任才会悄然建立。
语言的魅力尚且可以吸引注意力,起伏跌宕的故事线则更能牵引读者进入画面。我们都喜欢英雄之旅那种从平凡出发,历经磨难,乐观面对,终以不平凡而归的精彩,并不是因为它鼓励凡人做英雄,而是让普通的我们能勇敢的面对自己多样的人生,成为自己曾经崇拜的王者,实现自己最喜欢的样子。这是人类最本质的自然逻辑规律,自我救赎,自我突破,自我成长。
以上算是创造心法的获得,还有不同实战文体的了解:
比如主题书单、分销文案、书评、精读文章、听书稿、拆书稿、书单课。不同的文章类型,共性是创作心法,特性是各自的风格和侧重点。
主题书单是一个大主题下,3-5本书各自推荐语的集合。用3-5个点概括每本书籍的精华,从封面、腰封信息寻找核心卖点,针对目标人群分析读者痛点,再将印象深刻之处总结升华。
它的制作就像是在教会我们形成自己的图书归纳法,打造个性化的图书馆。如果记忆是一座宫殿,那每个主题便是一个房间,房间门上还贴着各种解释的标签,想要什么推门而入就是了。
书评,有书也有评,是创造者对原书作者观点的评价议论,却不拘泥于单方面,可好评可差评,好有好的说明,差有差的原因,重点在于对读者下一步的阅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分销文案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便是与读者产生惺惺相惜的深度共鸣,影响用户产生购买行为。它是一种底层的心理机制,当读者看完有 “OMG~买它! ”的感受时,则说明写到位了。想要写到位,那就要巧妙运用6大影响力法则:互惠原则、喜好原则、社会认同、承诺一致、稀缺原则、权威法则,并辅以种草语言。
精读文章则是精读完一本书后的原创美文,个人有个人的理解,个人有个人的特色,去清单和重密度是创作的两大秘诀,而写作角度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按照某种文化需求;按照某种主题;又或是按照某种读书产品的类型,完完全全看君心头喜。
专业技术含量再高一点的是听书稿和拆书稿。两者都是对书籍的二次创作,都以自然语言的方式,让忙碌生活状态下的听者有实现时间价值翻倍的满足感。
既然是服务听众,那便时刻要将服务意识记在心中,前倾45度的表达欲望很重要,以听众觉得有意思,能明白为标准,所以不仅要浓缩书中的精华,还要将其消化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再者,线性化的谋篇布局是最佳呈现形式,要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让听众听起来像河流顺流而下一样的流畅舒坦。
具体来说听书稿的结构,可以按照总 - 分 - 总来写。
第一总,介绍全书(点题、破题)+介绍作者(是谁 / 有什么成就 / 有什么特点 / 他在书中的核心观点)
第二分,全书选取3-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过少内容缺失,过多记忆负担)。采用金字塔原理:相互独立不重复,完全穷尽无遗漏。
第三总,整书核心观点再次总结。
另外,还有四个技巧能让文章更生动。由难到易,让听众有成就感;由高到低,让听众有探究感;由已知到未知,让听众有获得感;是非落差,让听众有颠覆感。
相比听书稿,拆书稿更强调对读者实际生活带来的启发。不再是单纯的一篇文章,而是围绕一个核心立意或一条叙事主线的一系列小文章,更像是带着读者情景化的完成一套线上课程,更利于拉近和读者间的距离,增加彼此间的黏性。
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特色就是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每一篇文章凑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读书产品;每一篇文章分开,又是独立好看的个体。
既然可以单独拎出来分开看,那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必然是出色有趣的,要情真意切、有信息量,要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引发共识。
拆书稿创作起来虽然没有固定的模版,但依然有规律可循,不管是几拆法,不管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书籍,都可分为预告篇-正文篇-总结篇。
总之,就是既要简要提炼和总结书中较有价值的内容,又要穿插自己对故事的思考和看法,可以借提出有身份带入感、有痛点的问题、迅速让读者进入到阅读状态。三七分的夹叙夹议方式最好,切忌流水账。
当通过拆书稿吸引到一批较为固定的用户时,还可以借力使力,发散思维,打造多样化知识社群。
最后再来说说书单课。它算是一个联合产品,是主题书单和听书稿的融合叠加。要踏实付出大量心力,精密优化海量细节,最终将自己能给到的最好的东西,最简洁的操作交付用户。
认真走好如下六个步骤,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出现瑕疵,都有可能使得产品走形:调研用户/平台需求,针对需求垂直丰富的给出书题书单;逐本阅读书单中的书,并将每本书变成听书稿;找主播或自己录音,剪辑完成完整的音频成品;上架,运用分销文案,实现售卖目的。
「何为灵感?」
一直觉得知识经济是个太宏大的话题,离着平凡的自己好遥远。可小冰老师却一再用身边学员的优秀案例来启发我们,鼓励我们:知识付费才刚刚开始,大幕之下还期待着更多精彩的作品,不要忧愁模式,而要理解行业本质,轻松一点,把它当成活泼生活的好伙伴,而不是严肃生活的指挥官。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机会,做出自己的产品。而产生这些机会的灵感正是真实的生活本身。
那究竟怎么找灵感?
首先得学会把自己放在产品创造者的位置去思考问题。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第一位明确的是自己的使命,即自己做这个产品的目的和意义,因为它是接下来驱使你不断迈进的核心动力。且这个使命应该是正能量的,推动某种进步,或是解决大众的某类问题。
那什么算是正能量?答,强势文化。
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自强不息。以现实为前提,以承担为起点,没有奇迹,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规则,拒绝一切形式的等、靠、要。
知道好的标准,就相当于悟出道,接下来就是努力向着这个标准去靠拢。凭什么靠?凭实力。梳理自己的核心优势,找到自己的知识边界和盲点。如果觉得模糊就先积累,用5种阅读法、用不同的书稿写作法去不断的练习升级,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结合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连同其他各项技能,等待一个可以实现技术爆炸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实际生产产品的造物过程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是可以运用在很多领域的秘诀,造产品也不例外,知己,就是刚刚提到的明确自己的优势,擅长的内容或类型;知彼,就是要了解行业,了解外围市场的产品形态,竞争情况,同时还要考虑目标用户的群体是不是足够大,产品是否能引起大范围的共鸣。
想清楚了使命,梳理好了优势,就大胆想,先行动,不要担心不完美。
没有一个优秀的产品是一出生就毫无瑕疵的,连伟大的苹果手机都在逐年的迭代优化,闭门造车很可能上路就废,只有在实战应用的过程中才会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一步一步向着完美无限的接近。
在走向完美的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自古就有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的生动说法,集思广益永远强于单打独斗,所以学会向外链接,聚集一切可以聚集的力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不断向外打开的过程中,那些靠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困境大可能迎刃而解,还可能迸发出新的火花,而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只是时间的问题。
你看,其实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很多时候,困难是被我们自己的懒惰和畏惧给放大的,就像哈利波特里 “揭露心中恐惧的魔法生物博格特” 一样,你越害怕,它便变得越强大,而打败它的咒语只有一句 “滑稽滑稽!”
我想以上便是在这个30天训练营的收获,有些已经悟出了些许门道,有些尚在门口徘徊,但我相信如老师所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打败那个懒怠的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会实现。
最后,借用同侪素一的一句金句:“把自己放低一点,更容易进步。”
的确,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呀,还是要多和优秀的同伴在一起,才能时时警醒,时时有目标。
就像训练营里的每次作业一样,一开始我会觉得 “你还不错”; 现在我会告诉自己,你还可以更好。
精进将至,请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