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田俊国老师讲关于做人的“弹性”,虽然也没听太懂,田老师的认知维度比我高了N个层级,但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这几晚在书桌上画画写写,做自我教练,规划职业线,思考做人的宽度和广度。有了些想法,又来碎碎念了。
001 停下来,是弹性的前提
翻看自己每月的日程表,总是满满当当,自己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很少有片刻的停歇。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忙碌”当做是成长路上的成果。
深入一点想,“忙碌”慢慢变成了自己的“舒适区”,因为即刻的成就感和身体的疲惫感,会让自己心安理得享受现阶段的状态,而懒得去思考和规划。
“持续忙碌”和“低水平的奋斗”很多时候是画等号的,因为一直在做着自己擅长且熟悉的事情。在一声声的“感谢”和“夸赞”中迷失自己(很多时候也是对方的客套话)。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归咎到底,是自己没有耐心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但短时间不会出结果的事;缺乏成事的决心和持久力;容易被外界的评判标准影响,心力不足;
“留白”,独立思考是个好方法,真正的成长不是外求,而是内在智慧的生发,这是修炼的过程。
002 保持好奇,尝试新的行动
家楼下靠河堤的跑道绝对称得上一流,每天早上都会从家里跑上河堤,从一头跑到另一头,单程两点多公里,来回就五公里,很满足了。
跑习惯了,慢慢就觉得有些枯燥。有一天好奇,想知道跑道终点的另一头是什么?都是河堤,没理由只单修这一段吧。
绕过截断跑道的小型水坝,跑了十几米,看到是一大段被铁皮围蔽的工地,索性跳起来朝里看,惊喜的事就来了!围蔽的正是下一段在建的沿河跑道,从一块破损的围蔽里钻进去,看到新修的跑道,心里感觉豁然开朗,至少又有两公里多。
习惯是个好东西,有人终其一生都在培养各种各样的习惯。但习惯又很可怕,会让大脑总是在“自动驾驶”的状态,机械地做着很多重复的事情。
做任何一件事,都会从“焦虑期”到“心流期”,再到“枯燥期”,有意识打破原有的规律和习惯,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行动,找回久违的、怦然心动的感觉。
003 做人不能没有脾气
我一直是个好脾气的人,一般不触碰我的底线,我不会轻易发火。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我愿意去迁就别人,并不是委屈自己,而是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何必太去较真;
但最近这个想法有点变了。有脾气跟一个人的教养或多或少有些关系,脾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原则和价值观。没有脾气的弊端,就是没有原则,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对于个人来说还好,但如果牵涉到职场、团队、大是大非面前,问题就大了。后果是会让事项的推动变得缓慢,会让团队蒙受不必要的委屈,会让一些本来好的事情,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当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去创造一个“共识”,在阻碍面前,有时候更有效的方式可能不是“八面玲珑”,各方协调,而是发一通脾气,简单、直接,有结果。
学会去“发脾气”,也是我的必修课。
先碎碎念到这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