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黛玉初次相逢的镜头,要细细欣赏。
他到底爱不爱黛玉呢,还是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吧。
接下来,贾母命人带林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大舅贾赦和二舅贾政。
当然接待的是两个舅母,邢夫人和王夫人。
不过,这种安排,其两个舅舅都知道是虚礼罢了,并未现身见面。
接下来,《红楼梦》的两玉就要见面了。
在贾母那里吃完晚饭,贾母让其他人散去,包括王夫人、李纨和王熙凤等,为的是和黛玉自在说话。
贾母是爱黛玉的,至于为什么最后弃黛玉而娶宝钗,自然有她的不得已之处,后面会详细扒这个问题。
但是,即使在自己的亲外祖母面前,林黛玉也是十足戒备的。
原文: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此时老老实实回答了贾母的问题。
原文: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
那是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
黛玉好像听出了贾母对女孩读书并不是十分在意,就留了小心。
后来和宝玉见面后,宝玉当着贾母的面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时,林黛玉考虑到了刚才外祖母对女孩读书的态度,就不再如实回答。
黛玉回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呵呵,寄人篱下,就免不了看人脸色,哪怕寄居在富亲戚家,还要是时时在意的,难怪黛玉在后面每每写诗时,总是愁恨满怀。
后来,贾宝玉因为林黛玉没有像他一样也有一块宝玉,登时发狂摔玉,黛玉以为是自己引出宝玉的狂病,更是难过自责。
原文: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我之过。
貌似有一个红学前辈周汝昌,在其红学研究文章中多次说过不喜欢林黛玉。
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养成,和她6岁开始就寄养贾家有相当的关系。
对一个这样经历的女孩公开说喜欢和不喜欢,充分显示了,即便是红学专家,也有其幼稚和天真的一面。
就连贾母,我也只是认为他在子女教育方面失职,并不完全否定这个人物。
当然宝玉和黛玉是一见衷情,黛玉的感觉是:“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认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是作者提前暗示了两人的缘份。
这样读下去,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的本质和价值核心,还是最真实的日常生活,最真实的情感情绪,并没有一厢情愿的那么伟大。
如果你说里面隐藏了什么宫斗,不如去看历史,如果你说里面有佛学,不如去学释加摩尼,小说就是小说。
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日子终于开始了
前两回作者绕啊绕,从远及近的写贾府。
好吧,那是作者的自由。
至第三回,终于开始以林黛玉的视角正面描写贾府了。
第三回出场的人物不少啊,作者这么密集的描写贾府的人物,确实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也难怪很多读者因为搞不清人物关系而失去了阅读兴趣。
为了捍卫《红楼梦》的威严,有些人总习惯性地怪别人阅读水平低,而不敢一丝一毫地去怀疑作者写作方面的问题。
光看第三回,里面出现过的人物(或仅出现名字)就有:贾雨村、张如圭、荣公、贾赦、林如海、林黛玉、林黛玉之母、贾府的仆妇、丫头、贾母、迎探惜三春、奶嬷嬷、癞头和尚、王熙凤、王夫人、邢夫人、贾源、王穆莳、李纨、贾宝玉、雪雁、王嬷嬷、鹦哥、李嬷嬷、袭人(珍珠)、薛家姨母、薛蟠和王子腾等。
许多重要的人物粉墨登场了。
当然,这种写法并不影响《红楼梦》的文学名著的地位。
不过,由于这种让读者没有轻松阅读体验的写法,也注定会把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
我相信,有人会为此叫好。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人人都能读懂,那还叫《红楼梦》?
可能否容许我们这些普通人弱弱的说一声,高贵冷艳的你们,难道不能稍稍降降身段,照顾一下矮穷挫们?不要把我们落得太远。
好吧,第三回开始了,精彩也就开始了,除了红学研究的大师,几百年后的屌丝们,终于也有机会,得以窥探清朝高富帅和白富美们过的什么样的日子了。
林黛玉入贾府后,得到了贾母的格外宠爱,其他人都是看贾母的脸行事的,贾母这么疼,其他人谁敢给脸色看?
林黛玉来了,迎探惜三春等亲孙女都靠后了,待遇一如宝玉。
然而,这种宠爱没有持续多久,黛玉就迎来了劲敌。
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家摊上大事了,原因是她把自家儿子惯得太不像样了,出了人命官司,要到京城来躲一躲,暂住在贾府家。
薛姨妈比我们现在的银枪小霸王李**之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嫁给皇商薛家,现在称作薛姨妈的便是。
人命官司,对普通人家来说,这是天大的事,对薛家来说,问题也不小,但自古有钱能使鬼推磨,另有贾雨村判断葫芦案,就可以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我倒觉得,王夫人和薛姨妈保证是亲兄妹,都不用去化验DNA!
证据何在?
这两姐妹,谁娶谁倒霉!
因为她们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是彻彻地地的失败者,至少在当时那个朝代,她们的独生子都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
这两姐妹还有一个哥哥叫王子腾,官做的不小,后来也出了事,这兄妹三人,真是让人无语。
有人也许会说,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了这三个人的下场,你如果非这样说,我也只能呵呵。
薛姨妈竟然能教育出来一个杀人犯!
我靠,现在的李**之母,也比不上薛姨妈啊。
当然,在第四回的开头,作者在写人命官司之前,还忙里偷闲地介绍了一下王夫人大儿子,早夭的贾珠、贾宝玉的亲哥哥的媳妇李纨的背景,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李纨还有一子,名叫贾兰。
作者在写人物方面,特别是如此众多的出场人物方面,的确具有相当的功力,但这些多人,这么多场景,也必然有副作用,故事不紧凑,零散,没那么扣人心弦。
在第四回的开头,是这样描写李纨的,
“……青春丧偶……侍亲养子……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
也许这和她接受的教育有关,因为她爹,名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只叫她读了《女四书》、《烈女传》和《贤媛集》等几本书。
放到现今社会,我们也许会赞叹这样的女子,也许会骂他父亲给了她不正确的人生观,毁了她的人生。
生活在多元化价值观的读者们,你们觉得她可以改嫁再找第二春吗?
但是,这一回的主角绝不是李纨。
是谁呢?你肯定猜不到。
呵呵,开个玩笑!
是葫芦僧,葫芦庙里的旧和尚啊,连贾雨村都是配角,至少表面上是。
事情是这样滴,呵呵,今天比较晚了,下次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