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绛先生走后,朋友圈刷屏也就持续了一到两天。
然后第二天我们就选择了遗忘,开始了全新的平淡无奇的朋友圈的生活;
然后我等待下一个话题,然后再在下一天里遗忘··· ···
噪声褪去,今天,我们来读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吧,它的名字叫《走到人生边上》。
1. 什么叫走在人生边上?
杨绛先生这样说: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是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写着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94岁。
2005年一月六日,我从医院出院,回三里河寓所。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
趟在医院的病床上,我一直思索一个题目:《走到人生边上》,一回到家,我就动笔为这篇文章开了一个头。从此我想着了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有甩不开。
两年半的时间,到最后出版,已经96岁高龄的她,在序言里这样写到:
《自问自答》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争中写成的。在斗争中挣扎着写,也不容易。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一个横跨两个世纪的百岁老人的一些新想法。
2. 本书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先生对生老病死的一些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注释》,则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想到的一些散文。
如果你读过杨绛先生的其他书籍,比如《洗澡》《干校六记》和《我们仨》,你会从她的文字里嗅出一股子老闺秀的自矜清高和顾影自怜。
但是这本书完全不一样:
讲讲鬼故事:凶宅啦,“鬼打墙”啦;
讲讲做人的道理:灵魂啦,灵性良心啦,运途命理啦。
而这些,作者都说是自己“头脑里糊里糊涂的思想”。而这是这种稀里糊涂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一个老人返璞归真的一面。
于是摊开书,会让你马上进入一种心境,你和她面对面作者,她慢慢跟你将她在人生边上的所思所想。
3. 精华领读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虽说“老即是病”,老人免不了还要生另外的病。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得干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活着的人尽管舍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总说”解脱了”解脱的是谁呢?总不能说是病人的遗体吧?这个遗体也决不会走,得别人来抬,别人来埋。活着的人都祝愿死者”走好”。人都死了,谁还走呢?遗体以外还有谁呢?换句话说,我死了是我摆脱了遗体?还能走?怎么走好?走哪里去?
我想不明白。我对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就搁下不想了。可是我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只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间的人都已经走了。这类问题,只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一般是不公开讨论的。
于是她向身边的知识分子询问答案,但是好像得到的答案并不满意。
老人糊涂了,但是我仔细想想,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自信不迷。可是他们的见解,究竟迷不迷呢?
年轻人”如今也老了。他们的思想正确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搅界。他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很值得仔细思考。
我们真的不迷信么?
如果我们对一个事务和想法不假思索的信任算不算一种迷信呢?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辅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
这是杨绛先生现在这整本书的的开头想要告诉我们的这本书的目的。
好,让我们开始吧。
————————————————————————————————————————
这是彭小六在简书的第2次领读,《走到人生边上》我会挑选10个阅读章节进行拆解,每天25分钟,10天读完一本书。
期待你能和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