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了。从小到大,语文老师都在教我们如何写作,但是这其中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因为我们长期受的写作教育是以应试为导向的,而写作真正的目的是表达自我。通过写作表达自我有助于思考,但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写作,往往会伤害我们的思考能力。
逻辑,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它,原来,我认为这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学科。后来慢慢的在做事情和做决定时,发现逻辑是一种正常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什么这两者这么重要呢?想象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吧,不管是找工作时的笔试、面试。还是新年聚会中与长辈们的各种撕逼。拥有良好的逻辑和写作能力的人,往往更占优势。所以就我知道的一点点相关知识,我们来聊聊这两个东西。
写作究竟是写什么?
写作其实很简单,和说话一样。就是把事情讲明白,所以内容是写作者本身的经历和知识所决定的,但是,结构和方法是可以学习和研究的。
结构,关乎你文章的组织及表达观点的顺序。在结构的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除了说明文需要先把观点列明,再作原因等陈述以外,其他文体越有个人风格越好。举个例子,大学我看过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把结论放在了论文的最后,如果一个人读你的论文,他读完过后,说不定对你论文的说理的印象很浅,但换过来,你在开头就把结论给他,他再有导向的去读完整篇论文,可能更能理解你说的是什么,结论是否具有说服力。但如果把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放到前面,那可能阅读趣味就少了许多。
风格,其实风格这个东西是可以技术化的,你想别人读着很舒服的话。最近我凑热闹的看了李诞的新书《冷场》,在前言他说他可能写的不好,我想他还挺谦虚的,结果读了20页我觉得确实写的不好。因为他的写作风格就是用了很多消极的表达方式,虽然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但是会让一般的读者觉得很压抑。换个例子,比如刘慈欣的语言,就很简单准确,尽管他在讲一个很悲伤的事情,也不会给你造成很强的压抑感。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个人语言风格在准确和简洁的基础上,再去发挥就好了。就像培根说的:“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要学会拍读者马屁。
最后就是我个人关于可读性的一些小发现了,也一并分享给大家。阅读其实就像开车一样,写作我们就可以想象成修路,要去控制速度。比如“首先”和“其次”这种词,就像黄灯一样,提示读者要减速;“然而”“不过”这种就是要打转弯灯了;“总之”“最后”这种就是要下高速了。用这些简单的词语就可以控制节奏,让读者更大可能的明白你说什么。同样的,路更宽的话,开车就越舒服,所以我们在做排版的时候,尽量加大字行的间距,可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改文章,不停的去改,这是很磨人,但是又是最有效的提升写作能力的办法。
逻辑究竟有什么用?
逻辑这个东西,很多人认为就是“三段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也不一定需要。其实不然,哪怕你不是法学生,不参加公务员考试,你在生活中一定也会需要很多逻辑上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只不过你没有刻意的去接受逻辑教育,所以你不一定意识到他的存在。
比如在前几天我推送国一个“关于黑猩猩写出《战争与和平》”的假设,经我们的程序员朋友提醒,在计算机科学中这是一个算法,叫做暴力法,又叫猴子算法。计算机科学诞生不久,而逻辑学则从苏格拉底时代就有了。所以我说这是基础性的东西。
比如一些很简单的工具,也是从逻辑学的中来的,很流行的思维导图,四象限工作法都是,除此以外我再介绍一些我觉得有用的。
菲茨杰拉德说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能保持行动力,这句话在商业鸡汤届甚至比《了不起的盖茨比》还出名。但这句话是对的,我每次有一些观点或者要做决定时,我就会从反面再扮演一个角色,来尝试驳倒或者说服自己。然而一些辩手,非常缺乏这种自己和自己推手的武功,不要受《奇葩说》的误导,真正的辩论比赛哪怕提前公开命题,正反方也是赛前决定的。我听过很多辩论赛都非常搞笑,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比如一边说出了一个观点,对面没有准备,对面也会甩出一个观点,然后各说各话,把辩论的逻辑要求抛开,只想自己看起来有话可说,博得下面傻子们的叫好,最后评委还会意犹未尽的说:“真是精彩!”所以,当我们不管是在准备辩论赛还是去推销什么的时候,一定不要只想自己已有观点的反面,而是要把自己变成对面的人,在观点上尽量穷尽和周延。
矩阵也是一个很常见的逻辑工具,比如数学里的坐标系,年报表、四象限工作表等等,都是为数据的使用者提供决策帮助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hr收了很多简历,但他只想要985、211毕业的处男,那么那就可以用矩阵。
如图:
简单的来说,矩阵就是数学中的并集,同理思维导图就是决策树(穷尽所有情况)的逆运用。
其次,经济学上的很多关于决策的工具,也是来自于逻辑,但我们同样可以用于生活中,比如效用分析法,当我们想搞清楚自己在众多选择中,那个是自己最想要的时候,可以客观的去量化这两个指标:“结果带来的心里满足度”和“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然后相乘,你就能知道你最想要什么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客观准确的量化它们。其次,还有沉没成本在决策中的给我们带来的干扰,其实从逻辑上看,沉没成本不该影响我们对于后续事件的决策,我们需要考量的只是当前选择后续能带来的利益。
最后,我想说说论述、论点、论据和关键假设的问题。论述就是一个有论据支撑的观点。而论点等于论据加关键假设。举个例子,我觉得某某很恶心,因为他居然吃屎。前半句就是论点,而后半句是论据,关键假设一般不会说出来,因为大家都认同屎是很恶心而且不能吃的东西。从这点来看,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思考能力,那么能保证我们走的更远的就是良好的常识。一个人的常识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假命题可以推出无数假命题,一旦你的常识层面是混乱的,你基本上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良好的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习惯和常识,也许不能决定我们是否成功。但是,保证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善良的公民,是足够的。
有时候愚蠢的善良甚至比邪恶本身更有害,快把你的小脑瓜动起来吧。
注:这篇文章原标题是:《关于写作与逻辑》,我改个标题,是想从点击量来做个观察。如果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公众号:阿辽莎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