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去看望老人,顺便想一起去附近景点转转。想不到孩子姥娘由于骨神经压迫缘故,不太敢长时间走路,开始不想出门,后来还是随着我们外出了。
虽然看的是室内展览,并不算累,还是过会就要坐下歇歇。
“人老真快啊”,说起这些年一瞬而过的生活,老人家感慨道。
时不我待,岁月催人老。我依稀记得在我高中时候,有一天看到20多岁兄长,不由心生感慨,“我得多久才能‘老’到20多岁啊,真是无法想象!”
而今天,无法回想20多岁的自己,那是多么年轻的故事啊!
我和爱人开车回城路上,有段路堵车,走的缓慢,前面车子后屁股上赫然写着一行字,“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真是应景哈!
我念了几遍,爱人说举个例子听听。
我说,比如小孩子听到父母因家庭琐事吵架,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点小破事嘛,值得嘛,看我的。很快,小屁孩成家立业了,由于家庭琐事夫妻一样要拌嘴哈。
爱人表示这个举例很好,挺明白的,原话虽然知道咋回事,还是有个例子形象些。
可见,学习举例、比喻、类比、象征、寓言故事诗歌多重要。
听了表扬,立马有了动力,继续得瑟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人家跟进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我继续说,的确,正如白同学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都是时间和体验的共鸣哈。
然后,开始大言不惭谈心理理论,如前车屁股这句话表达的是发展心理学,即年龄到了一定时候,自然就有不同心理感受。
一般而言,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同步发展,如果不同步呢,就呈现为心理问题了。比如这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依然少年”,从心理年龄说,这个人心理幼稚,不成熟。
又说,前车屁股这句话,说明理解别人不容易,做到共情、会意不简单,因此,人际交往中知道什么不可做最重要。
一个不可做是“不要讲道理”。生活体验丰富的人,人家早就懂,无须与人家说这些道理。没有体验的人,讲再多道理也无用,因为不是“曲中人”体会不到其意。因此,道理只可以讲给一个人听,那就只自己。
再一个不可做是“不要廉价安慰”。对于悲伤中的人,能做的是实实在在帮助,最无聊的就是安慰说“别难过”“别伤心”“会过去的”。既然讲道理无效或无须,安慰就是廉价的道理,虚伪的自己也难为情说出口吧。
由此提醒我们,很多时候,能做的就是“努力会意”而后“沉默是金”,深深体验共情会意,心理上链接一起,肢体语言沟通,胜过千言万余矫情,会意之后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还有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养儿知道父母恩就能做到体谅父母嘛?已是曲中人就能会到意做到位嘛?
为此要思考至少如下问题:
如何刻意练习关注当下?
如何关注当下只观察不思考?
与人在一起是看手机还是专注说话?
与人在一起能专注人家想法感受需要吗?
与人在一起能否以对方兴趣为主引导多说多听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