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琢人生
都说女人是善变的,一个大男人变来变去,是好?还是不好?
变则通,通则达。权且算作一种积极的信号吧。
作为写作小白,经过无戒老师90天训练营的历练,坚持日更,受益良多。
倒不是说水平提高了多少,倒是写作倒逼思考,进而调整方向,甚至影响生活,让我对写作和读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起初,好奇心驱使,笔耕不辍,受文笔所限,疲于应付日更,没有时间读书,突然添加的任务把生活搞得有点慌乱。
接下来,听了老师关于读与写的关系,逐渐读写结合,通过写认识到不足,有针对性阅读,互为促进,依稀感觉到了进步。
然而,问题总在实践中来。书山有路,路在何方?当下图书良莠不齐数量众多,然而时间有限,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去有效阅读,使读书最有效力?又陷入了迷茫。
遇到问题,上下求索,厚着脸皮找到了班长,全因被班长一篇无戒列传所折服,洋洋洒洒,文言文体,佩服到五体投地。班长不厌其烦,旁征博引,真真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记得当时班长的建议:如要锤炼文笔,就读《史记》。
作为学生,我倒很听话,弄来《史记》一顿生吞活剥,被虐到怀疑人生,方知学问匮乏,基础薄弱,还敢妄谈什么文章,写作,着实汗颜。
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作为写作小白又遇纠结:是虚荣于点赞数和粉丝数?还是踏踏实实研究点学问,充充电,两者并非不可兼顾,但是肯定会有冲突。特别是最近跟了班长的一个“文渊初探”的专题写作之后,冲突尽显,四五百字的作业,成文之后,投稿都不符合要求,更何况这种类似古文小众的文学范畴,晦涩难懂,几人愿瞧?于是就有了类似断更的作业文章。
原本可以迅速达到500粉丝2000赞的目标搁浅了。是得是失?或许每个人所想不同。
当时还想作业之外继续日更,怎奈时间有限,不得成行。加上作业看似简单,但是一些类似鲁迅《故事新编》之类的文章,以现在的水平读起来都难,何况还有诸多隐喻,牵涉复杂社会背景,反复阅读,不停百度,虽然苦不堪言,绝对受益匪浅。
第一点,之前对于这一类的题目,比如缩写扩写,明知有益也不会去做。还有类似鲁迅先生比较晦涩的文章,更别提《诗经》这些,也决计不可能去看。
通过班长的这次作业系统,赶鸭子上架,耗费了无数脑细胞,对于一些传统文学,第一次有了接触和了解。
第二点,逃离舒适区。
之前日更都是有感而发,遵循自己喜欢的文体和手法,虽然也刻意去做些改变,但都是细枝末节的微调,总体都在舒适区内。这次班长的作业,给出了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让我置身其中,如溺水孩童,拼命折腾又不得其法。但在每一次的折腾里又有所长进。
第三,对于传统文学的再认识。
之前也知道四书五经,《诗经》《离骚》,但除却教材之外再无涉猎,特别是高考结束之后,更是抛到九霄云外,把一些不甚牢固的家底全都还给了老师。
这一次重读经典,让我对传统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就拿读《史记》举例,起初照着注释看不懂,现在看起来大体流畅,仅一些细节需要注释,或许这就是进步吧。
第四,系统化学习。
虽然课程进行了一周左右,但按照老师的思路,让收获满满。按老师说的,通过一些作业培养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场景扩充还原能力,培养立意发散思维的能力……只是个人愚昧,没能真正领会其中关联,老师接下来会有具体讲解。
第五,严格管理。
觉得好就留,不好请便。完成作业就留,完不成不送。这种类似强制性的措施,让我这种拖延症患者真正找到了福音,逼迫自己去在折磨中成长,在新的领域徜徉。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纠结:是继续保持之前的节奏?记得还曾为日更做过弘扬,因为的确对我有很大助益。也曾为增粉点赞出过工具文,因为都是个人经验,的确好用。
还是从现在开始,逃离舒适区,从根本上一点一滴提升自己,虽然成效很慢,但货真价实,志在根本。
目前,我选择了后者,宁愿做一只小乌龟,慢慢爬踏实学,增加一点文学修养,切实读一些文学经典。此消彼长之下,对于点赞和粉丝也就不那么热衷了。
其实这又回到了之前的初衷问题:您是想通过写作快速变现,以钱为目的?还是想当一个作家,慢慢雕琢,细细钻研?
目前我选择的是后者,先掌握一定的理论,沾染一点传统文学的气息,慢慢打磨文笔。
虽然三个月内在形式上有诸多变化,但大体方向没变。当我想写作的时候,遇到了无戒老师,当我不得法时,遇到了班长先生,感恩有你们,写作路上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