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 星期二 北京
天气晴好,就是风大。北京还是要有点风的,蓝天基本上是风吹出来的,没有风,雾霾就来了。军勤刚来北京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风大,现在不怕了,有些时候甚至希望刮风,当然沙尘暴除外。
屋顶上的蓝天
看了一下后面的行程,除了这一周在京,17日开始就是不间断的飞来飞去了,直到清明节前。每年家人都要去给母亲扫墓,我的时间恐怕和大家的时间合不上,于是有了决定提前去。车很顺,四十分钟到了。陵园里人不多,先用毛巾把母亲、姥姥的墓碑擦干净,然后摆上供品,攀枝花的西红柿、扬州的青团、白天鹅的萨其马和眉山的春枧。
我和军勤站在墓碑前,举着酒和母亲汇报了这一年家里的情况,一切都挺好的,老爸也挺好的,请她放心。向姥姥汇报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姥姥是1989年走的,那时我离开学校没几年,挣得是死工资,没能力孝敬姥姥。等我有能力了,姥姥已经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着墓碑上姥姥的笑容,我怎么也忍不住眼泪了。前些天,我接受《中国新闻社》的采访,记者问我童年时记忆最深的美食是什么?我当时秒回:是姥姥做的脆皮大肠。至今我清晰地记得,姥姥清洗大肠的每一道工序,以及和兄弟们在四合院的小红桌上抢吃大肠的画面。转眼间,姥姥已经走了30年了~~
絮叨完了,给母亲、姥姥各敬了三杯酒,打扫了一下墓碑周边,开车回家。
昨晚看书引起了一点思考,怕忘了就拿手机记录下来,写完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有个成语叫“饔飧不继”,形容生活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我们是一日三餐,喜欢宵夜的就是四餐。古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饔是上午那顿,飧是下午那顿。上午一般在十点钟左右,下午一般在四点钟左右。这样飧与饔之间就有十八个小时的间隔,这么长的时间难免会饿。人饿了,容易心神发慌,吃点东西(点心),有安神定心的作用。这个东西既不是饔、飧那类主食,也不是吃着玩的零食,既然要有充饥的作用,必多是一些淀粉含量高的糕饼。
明清两朝,上朝时间是夏六冬七,因为住所有远近,为了上朝别迟到,就要提前出发,远一点的估计四点钟就要离开家了。这离“饔”还有段时间,距“飧”又过了十多个小时,肚子难免会提意见,就需要垫补点吃的保持体力,安神定心。这时吃的东西在汉代称为“寒具”,早晨洗漱之后的小食。到了唐代寒具开始被叫做“点心”,南宋吴曾撰写的《能改斋漫录》中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大概这就是点心的由来吧。
点心:扬州趣园茶社的双麻酥饼
晚上米粒邀请侯老师、小米和我去了四季酒店采逸轩中餐厅,李强师傅做了几个菜,软炸鱼肚让大家吃的很开心,我还是第一次这样吃鱼肚。李强师傅说这是一道老菜了,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做了。我总是说传统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有心就能找到很多好菜来,相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也许就是新菜。什么是新?没见过的也许就是新的,至少对某一个体来说是可以成立的。父一辈吃过的子一辈未必见过,孙一辈可能都没听说过,那么整理好拿出来,对于后来者就是新菜。今天在采逸轩吃的这道软炸鱼肚和煎蒸银鳕鱼,都是老菜换新颜而来,都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夸奖。
软炸鱼肚
煎蒸银鳕鱼
糖醋面筋。李强师傅是天津人,给我们做了一道天津老菜。
川椒炒和牛
酒店总厨是侯老师的学生,送来了一打生蚝
主食形成了今晚的高潮,太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打卤面了,而且是和牛打卤面。黄花木耳香菇口蘑鸡蛋一样不少,和牛的加入立马让这盆卤高大上起来,要想香味扑鼻,不能少了上桌前泼的那勺花椒油,菜码里有香椿沫、豆芽菜、黄瓜丝、芹菜沫、嫩菠菜、小嫩豆等,李师傅说天津人吃打卤面,菜码里一定要有红菜头丝,这个东西配着面条吃我还是第一次。切面锅挑,足足的卤浇上拌匀,一碗面没打愣就吃完了,结果就是吃多了。可是这东西真的好吃呀,根本无法控制我寄几。
卤和面码
满满一碗拌匀了吃。
大块的牛肉
家常吃食的升级版让我们几个吃嗨了,要说这几个人也是吃过见过的,为啥对这碗打卤面如此热衷呢?饮食习惯是原因之一,李强师傅这碗面做的好是原因之二,再有就是真的把接地气的饮食做好、升级,让客人在熟悉中体会到变化与提升,得到超越记忆中此物滋味的享受,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豪华酒店餐厅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