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身为中原人的我,第几次踏上这片浸润着祖辈气息的土地。国庆放假选旅行地时,筛选了云南的丽江、西北的大漠,最终还是抵不过河南的召唤。它是我的祖籍,是课本里"华夏文明摇篮"的代表,再加上十月的河南褪去暑热,18℃左右的风里裹着桂花的清香,恰好适合一场不急不缓的行走。
十月二日清晨,天刚亮透,我便攥着背包和儿子赶向大巴车,三日河南之旅的序幕,就此拉开。原计划第一站是南街村,却因临时封路改道洛邑古城与应天门。虽有小插曲,却意外撞进了一场充满诗词天地的洛阳城。洛邑古城青砖灰瓦,顺着地势铺展,文峰塔的飞檐刺破云层,巷子里满是穿汉服的姑娘,千年的烟火气就落进了游人眼里。待到暮色漫上来,应天门这座复刻的隋唐城门,朱红的立柱托着斗拱,灯光亮起时,暖黄的光漫过城砖,像给城楼披了层金纱,这或许便是当年盛唐的样子。而如今的城楼下满是游人,年轻人举着手机追着灯光跑,想拍下"天门晓月"的虚影,孩子们拽着父母的手,指着城楼问:“以前武则天是不是住在这里?”......
三号清晨,大巴驶向红旗渠,车窗外的风景从古城换成了太行山。到了红旗渠,最先撞进眼里的是红色丝带样的弯曲道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没水喝,就凭着钢钎、铁锤,在悬崖上凿出了这条长1500 公里的渠。走进展览馆,玻璃柜里摆着锈迹斑斑的钢钎,刃口还留着凿山的痕迹;墙上的黑白照片里,汉子们腰系绳索悬在青崖上,姑娘们挑着水桶往工地跑。只见墙上的照片文字记录着:红旗渠工程于 1960 年 2 月动工,1969 年 7 月全面竣工,历时近十年。这项 “人工天河” 工程由 30 万林县群众参与兴建,仅凭一锤一钎在太行绝壁上凿建而成,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工程累计削平 1250 座山头,开凿211 个隧洞,架设 151 座渡槽,修建各类建筑物 12408 座。总渠系长达1500公里,挖砌土石达 2225 万立方米,建设期间共投工 3740.2 万个,总投资约 6865.64 万元,其中85%为县社队自筹。工程最终解决了 56.7 万人的饮水问题,使 54 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彻底改变了林县 “十年九旱” 的困境。看到这些庞大的数字不得不让人惊叹人类的创造力。
沿着李先念路往红旗渠行走,不时能撞见红色主题的表演:演员们穿着蓝布衫,拿着铁锹模拟凿渠的动作,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还有老人坐在小马扎上,讲当年"铁姑娘队”白天凿渠、晚上缝补的故事,孩子们凑在跟前,眼睛瞪得溜圆。路边的红旗插得整齐,宣传栏里贴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标语,让我犹如看到当年建渠的情景。
四号上午去枫林峡,车刚进山区,我就被窗外的风景所吸引。河南的山和我去看过的山有所不同,它没有南方山的葱郁缠密,也没有西北山的苍凉裸露,这里的山是红土裹青石,土层呈着赭色,像被夕阳染过,可石头却透着青灰,棱角分明地嵌在土里。
到了景区,乘游船往枫林峡里走,才知道什么叫"碧水绕青山!"。湖水是极深的绿,它把整座山的绿都揉了进去,阳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金光。小船儿在水里荡着,偶尔有鸟啼声从山间传过来,清清脆脆的。我忽然想起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没有猿声,却有比诗句更让人心静的景致。两岸的山缓缓往后退,蓝天青石映在水里,连影子都是静的。那一刻,所有的烦心事都像被碧绿的水冲走。我靠在船椅上,闭着眼睛感受风、草木的清香、还有深绿的湖水。
忽然觉得,人就该经常来这样的地方,和山、和树、和水待在一起。不用想工作、不用想琐事,就只是坐着,看着枫叶飘落,听着鸟啼声声,如"仙人”似的放空。以前总觉得“成仙”是神话,此刻才懂,所谓仙人的快乐,不过是放下执念,享受自然的馈赠。
想着想着,眼眶忽然热了。我想起母亲,她以前总说:“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却因为要照顾家,一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如果她还在,这次国庆,我一定拉着她的手来枫林峡,陪她坐坐游船,听她讲讲年轻时的事情,让她也感受这份放空的快乐。
大巴往回开时,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忽然想说:趁国庆长假,多陪陪父母吧。他们或许不喜欢热闹的景区,他们只是想儿女们陪他们散散步,说说话。趁着现在牵着他们的手,像小时候他们牵着我们那样,陪着他们。
这场河南之旅,我寻到了祖籍的根,见到了历史的魂,也在自然里放空了自己。但最珍贵的,是它让我懂了:旅行不只是看景,更是在风景里想起该珍惜的人。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父母才是我们的菩萨,才是我们的救世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