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4)
杨广对江南的兴趣
杨广除掉高颍,取代哥哥杨勇成为太子,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杨广一直与江南南朝体系的人保持非同一般的关系,其妻子萧氏,后来的萧太后。属于南朝系统,萧太后本来是梁明帝之女,因故民间长大,性格温和有教养,萧氏家族因崇佛知名于世。而杨勇的妃子却来自于北魏王室关联的元氏,妃子出身差异,决定兄弟两人立场也不同。
杨广与高颍还发生过这样的过节,陈叔宝的爱妾中有一位张贵妃(张丽华)非常漂亮,杨广在进攻建康时势在必得,然而高颍认为留下此女必搅乱政治,先暂后奏,杨广气得暴跳如雷誓要报复。因此开皇20年兄弟间的争斗还存在着其他背景,杨勇高颍的路线是继承并积极发展关中本位政策,杨广杨素则要脱离关中本位,在包括江南在内的更广阔的基础上构筑权力。这两条路线在隋炀帝政权成立之后正式明确。也可以说是隋文帝和隋炀帝时代的差异。
在当时政治路线转换的过程中,佛教成为重要的角色。开皇20年,倭国使者遣隋使已经来访问隋朝首都大兴城,隋大业3年607年,多利思比孤(倭王古天皇)派遣至隋朝的使节惹恼了隋炀帝,国书上开头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那个倒霉的使节叫小野妹子。尽管隋炀帝并非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倭国使者依然称其为菩萨天子,其使团中有大量僧侣,原因在于倭国看中了隋朝五光十色的文化之中最为注目的佛教,而且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佛教笼罩弥漫于隋朝政界的气氛。
隋炀帝的暴政
仁寿4年604年,文帝去世,作为中华历史中的明君之一,在位期间统一了国家,确立了新的体制,带来社会繁荣和稳定,人口从不满400万户增加至890万户,百姓丰衣足食。到了隋炀帝,前后在位15年,又分为前后俩个时期,大业7年611年之前意气风发,积极向上,到后半期陷入动荡,最终于大业14年618年被杀,与其父截然相反被戴上暴君的帽子。与文帝集思广益稳扎稳打的风格不同,炀帝焦躁而激进,一方面源于他的自信,也与他取得实权的过程有关,因此作为一种代偿,迫不及待想看到成果,以显示自己的伟业。
文帝于大兴城西侧,岐山山脉北侧建造了豪华的离宫仁寿宫,唐代的九成宫,就在此殿,文帝与群臣一一握手之后停止了呼吸,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时仁寿宫的气氛却异常紧张,2年之前孤独皇后去世后,文帝专宠的陈氏(宣华夫人,陈宣帝之女)和蔡氏(容华夫人)一直被隋炀帝觊觎,在父亲病重时竟然非礼陈夫人,文帝大怒欲重立杨勇为太子,然而为时已晚,被炀帝心腹张衡所害,随即炀帝强“蒸”了陈夫人及蔡夫人,两位都是江南美女,可见杨广对于江南之美之倾慕。然而杨广之行为为儒家所不能容忍,其做法与利未拉特婚姻(父亲遗孀为儿子继承)所体现的北方游牧民族习惯重合。当然这种状况在唐朝继续存在,杨广不过是先行者而已,由此可见,隋唐国家在本质上仍带有浓郁的北族特征。杨广夺权后哥哥杨勇随即被杀,弟弟汉王杨谅反抗被平定,三弟秦王杨俊因恶行被下毒而死,四弟蜀王杨秀糟软禁与杨广同时被杀。最终,文帝杨坚的五个儿子均未能善终。
大运河的开凿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命宇文恺于洛阳营造新的首都,次年正月落成。新都位于洛阳老城西20公里处,横跨洛水,南北延伸,称之为东京,东都,以此作为施展新政的阵地。第一项大的工程就是大运河的开凿,干旱的华北地区与湿润的华中、华南地区并存形成了中华世界一大特色,如何将这两大区域结合起来,自古以来就是当政者的课题,尤其是南北朝以来实现统一的隋朝,解决物产丰富的南方物资运往北方以应对日益增加的都市人口。开凿大运河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隋炀帝先后征集河南河北淮南淮北数百万男女百姓,随后建造一艘高达四层的大龙舟乘船巡视前往江都(扬州)游玩,沿途极尽劳民伤财之事,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不仅如此,隋炀帝还在洛阳城外建造豪华离宫显仁宫,新都附近建造巨大的庭园西苑。
内政外交
公园552年发展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突厥,583年分裂为东西两部,随着和番公主(安义公主、义成公主)降嫁东突厥启民可汗,最终东突厥归顺隋朝,大业3年,隋炀帝巡游启民可汗所在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长达半年,宇文恺设计的观风行殿和巨型帐篷让突厥人惊叹不已,次年巡游西北五原北上(今内蒙古)最后到达恒山(河北省)举行祭祀活动,大业5年609,为了讨伐吐谷浑,向西自西宁北上,越过祁连山到张掖,攻入伏佚城赶跑吐谷浑主伏允,接见高昌王麹博雅等人,于此建立了与西方的联系。
大业6年610年,隋炀帝在洛阳召开了盛大的国际庆典和交易会,西域各国酋长及首领纷纷前来参加,会场设于洛阳城端门前广场,会场灯火通明,人们通宵狂欢,各种音乐表演马戏等节目,一般认为后世的元宵节源于此。交易会设于丰都市,唐代的南市,店铺里形形色色奇珍异品,琳琅满足,美不胜收,同时各种美食佳肴自由食用,可谓酒池肉林,非常奢华,远道而来的胡人们一边赞叹一遍不忘讥讽街头衣衫褴褛的穷人,(历史何其相似!)
隋朝自此国内体制得到空前加强与巩固,从北到西北再到西方的广大区域趋于稳定,只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为此,永济渠一直通向幽州(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