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火车送货
“向春,快点,快点,起床了!”父亲拿着手电筒在我眼前晃动,催促着。我揉揉惺忪朦胧的睡眼,记起父亲今天要送曲子,昨天晚上睡觉前他叮嘱我今天要早起。
这时才早上四点半左右,父亲要挑一百多斤的曲子,走一个半小时,去王场火车站乘6点多的早班火车到自贡,家里离火车站远,所以得早起。
在乡间的小路上,我照亮,走前面,父亲走在后面,我把手电筒竖直朝下,前后摆动,父亲能看见,我也能看见。父亲的一挑曲子,一边是装了大半曲子的大竹背篼,一边是套了内袋,里面装满曲子的塑料编制袋,他说这样装可以防早上的露水打湿曲子,竹背篼防上下车时挤压曲子,因为竹背篼是成型的,不容易挤变形。
“高坡上——席子田——川主庙——茶叶坡——双观音——长石板——新房子——新家生——外道牌——月行——火车站”,这一路走来,父亲一身是汗水掺和着早上的露水。早上太早了,除了我们的手电光,在“新房子”上铁路前,山路基本要走一小时,也不容易碰到人。上铁路后,走铁路两旁的人行道,路就好走多了。过了“新家生”,前面就是“外道牌”了,可以看见铁路旁的信号灯发出的一束长长的红光,心里一下就高兴起来了,因为看见外道牌信号灯,离火车站就近了。
早上四点过起床,父亲挑一担百多斤的曲子,我照亮,早上乡间小路上两边杂草上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裤脚,走一个半小时到火车站。晚上回家时,一般都是晚上12点了。这样的日子,从我四五岁开始,一直到我小学五年级左右,每年八九次。
现在,我觉得父亲那时是多么不容易,也记不得他到底累不累,流了多少汗?
有一次,大概是二年级时吧,我们在自贡下车后,从火车站坐公共汽车去沙湾。在等车时,父亲叫我看着曲子,他去问乘车事宜。等他回过头时,他大喊:“逮到,逮到,偷东西了!”,他一边大声呼喊,一边猛追,原来是一小偷扛了一袋曲子在跑,小偷看逃不掉,放下曲子逃跑了,父亲并没有责怪我,说可能小偷以为是一袋李子吧,(曲子与李子形状、大小都差不多),偷去了他也卖不掉。
早上从4:30出发,挑着一百多斤的曲子,走10多里山路,晚上回家已经深夜,这就是我父亲乘坐火车送曲子的情形。一路汗水,一路艰辛……
二、坐汽车送货
早上到自贡的火车,从我读小学五年级左右吧,就取消了。到自贡,就只能坐汽车了。
我渐渐长大了,由于早上坐汽车,可以不赶时间,可以等天微微亮才走,每次我也挑一担曲子,这样可以帮父亲减少些重量。
挑一担曲子,从家里到王场火车站,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湿透,脱下衣服一拧,汗水就像刚洗过的衣服的水,直往下掉。在王场火车站坐到白花的汽车,白花下车后,乘坐到自贡的汽车,再从自贡转坐到桥头,龙潭,荣县,鼎新,五宝等地的班车,不停地上货,卸货,等车,很是麻烦。汽车要收货票,汽车票价格比火车票高,转运次数又多,好多时候,送完货后时间晚了,没有回王场的车,所以得在自贡住。住下来,那时,我当然喜欢了,可以自由自在地逛,多好啊,虽说住的房间有时是多人间,老担心父亲钱被偷,但从没有发生过。
有一次傍晚,我和父亲在舒平火车站旅社住下来,准备坐第二天早上回王场的火车。不知缘何,我突然想吃面包,就吵着让父亲去给我买。我不想走,就在路边等他。“父亲怎么还不来?”我望着街道,一遍遍嘀咕,真是望眼欲穿啊。到底还是来了,父亲的脚一垫一垫的,我很不耐烦:“怎么才来?” “都怪自己走路时不小心崴脚了。”父亲自责似地说。几年后,学朱自清的《背影》,就想起他给我买面包时一垫一垫的情形。现在看看《背影》中的描写“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就想起父亲给我买面包时的情形。现在经常回家,离家时父母总要送一些老家的东西,并送我上车,父爱如山!
三、开车为父亲送货
2011年,翠屏区敬梓场的公路修到了拱桥(与宜宾县王场乡胜平村交界的地方),拱桥离老家走路有30多分钟的路程,要横穿内昆铁路。
这一年开始到2014年8月,父母把曲子送至拱桥上车,我再开车把曲子送往自贡方向。虽然每挑一次还是大汗淋淋,父母说这样比之前送到王场火车站再转运数次才能到目的地好多了,这样时间方便些,不急着去乘车赶时间,而且只需要送两次就完工。
2015年,老家背后的凤凰村生加队通了水泥公路,离我家走路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挑着东西得多花些时间,只不过要下坡再上坡,挑着货物很吃力,但距离跟以前相比,拉近了许多!
2016年买了辆越野车,可以开到老家家门口了。老家离最近的水泥公路有近两公里,这两公里的路是全泥土路,遇着天气不好,越野车也根本没法走,回老家要走这条路的话,都要多关注几次天气预报。
今年8月,趁着天晴,我把车开到家门口,800多斤曲子,在家门口就全装完了。父母再也不用早上天未明时,靠着手电筒的光,一路露珠,一路汗水,一路艰辛,晚上再踏着月光回家去送货。父母再也不用肩挑背磨,含辛茹苦去送货了。
父亲从最初的起早挑一担曲子,走一个半小时坐火车转汽车送货,到走一个半小时坐汽车不断转运送货,到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在拱桥上货,到走10多分钟的下坡上坡路的生加队上货,再到现在直接在家门口上货。这曲子的送货方式在不断改变,父母不用那么辛劳了!父亲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每年要送8、9次,每次走那么远,每次都要整整一天或两天,现在好啊,不用挑,不用走路,只需要一天就全部送完。
父亲送货方式的改变,诠释着在父亲眼中,幸福是什么?比祖辈出行完全靠步行好,比自己以前挑着那么重的货、还要走那么远的路好。父亲的幸福,或许是比较出来的,不是去横向比,而是拿自己的纵向去比!
父亲送货方式的改变,见证着乡村的变化,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只是,何时,不用再看天色,最后的两公里泥土路能变成水泥路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