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读的一本《遥远的回响》散文集里面有汪曾褀先生的一篇《草木春秋》的散文,从此与先生的作品结缘,随后陆续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当时只觉挺平淡。轻浅岁月中的自己更喜欢华丽的鸡汤文,喜欢里面那些高、大、上的口号和那种热血满满的沸腾感。如今走过岁月再回望那些东西,发现全无质感。前些日子读《草木春秋》散文集时感觉里面的东西特别走心。汪曾褀的散文特别平意近人,文中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或平常物。看他的散文,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给你话家常,却不会带给你一丁点琐碎感。质朴的文字、质朴的手法、没有说教,其中的意味只需自己慢慢琢磨。
一、平民化,以小见大
他的许多散文切入点很小,他常常将视角对准小人物和寻常物。草原上的老曹,跑警报中那些逃难的昆明市民,这些小人物看似平淡无奇,可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饱经沧桑后,依然能与生活和解,平静地继续着自己的人生。草木春秋中的木芙蓉、车前子、南瓜子、紫穗槐……真正写出了一草一木有灵且美的境界。
二、唤醒灵魂
看完他的散文会让人产生提笔的冲动,前些天我写的“抹不去的记忆——那片园子”,就是在看完他的“花园”后的产物。虽然他笔下的“花园”和我笔下的“抹不去的记忆——那片园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全无可比性,他的“花园”写得非常立体,动、静结合很有层次感,里面的人、事、物都很鲜活。而自己那篇“花园”却显得平面、呆板。但我还是很感谢他让自己有了提笔的勇气,终于把长久以来的想法变成了文字。我觉得真正好的文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状态吧。
三、言有尽而意无穷
汪曾祺的散文几乎没有那种打鸡血似的直白说教,读完不会像鸡汤文那样让人热血满满,可他文字是开放性的,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文字背后的空白。这可能与他喜欢绘画有关吧,好的画作都会给观看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观看者与创造者进行心灵互动。文学和绘画在这方面是相通的。这样的作品往往能穿越时空,抓住不同读者的心。如《葡萄月令》,整篇文章好像是以年为期限以月为单位记录葡萄生长周期的科普文,可文字背后那份闲适的心态则需要大家细细品味……
四、画面感强
我很喜欢《草木春秋》时面收录的“美食”系列散文,文中的食材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他的笔下的鸭蛋、咸菜、豆腐、萝卜等,画面感特别强,被他写得活色生香,瞬间便能抓住人的味蕾,让人唇齿留香、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