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看到朋友圈里一个外国友人放着这张图,图片上是一个爸爸给坐在椅子上的女儿剪指甲,配文:“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也有一个男人,这个人是她的爸爸”。好暖心。
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分享“如何带熊孩子出门不被人讨厌”的窍门,其中之一便是如果出门遇到孩子哭闹,可以把孩子让给爸爸来带,借助中国对男女在带孩子方面的观念,如果妈妈照顾哭闹不止的孩子,一般的反应是“这个女人怎么回事,怎么连个孩子都带不好?”但如果是爸爸来带,人们通常会说:“一个大男人,带个孩子挺不容易的,带不好也很正常”。
在我国普遍的观念中,带孩子是女性擅长的领域,所以在此方面对男性有更多的宽容。所以,很多男人便认为,带孩子做家务理所应当是女人的事,男人只需要在外打拼把钱拿回家就做得很不错了。
但往往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好像在外打拼得也不怎么样。
2
即使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事实上,很多男人已经觉醒。一位清华大学学机械没法毕业,转做编程,正在科技教育领域的创业者说:“当女孩和我一起坐在教室学习的时候,小小的我没有意识到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以为一切原本如此,女孩子就应该从小坐在教室里,长大了跟我妈一样,照顾我们全家。”
长大之后,他才意识到,“作为男人,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因为当女性坐进教室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会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
当他真正意识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已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便果断停止在传统里做梦,学会用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家庭和爱人。他晒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在感叹带娃不易的同时,也禁不住炫耀得到的成就。
瞅瞅,聪明的男人还是不少的。
3
越是发达的社会,男性参与家务的情况越为普遍。曾经像中国一样用经济实力评价男人的日本,政府在洞察到“父教缺失”对下一代和全民族的危害后,鼓励爸爸们参与家庭事务,宣扬“育儿的男人很棒”,“做家务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带俩孩子,怀着身孕的妇产科医师吉田穗波在她的《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里也写道,之所以自己能够在工作、家庭孩子之中考取哈佛,与老公帮忙照顾孩子和分担家务是分不开的。而她的老公,在她申请成功后,也努力申请到学校,与她一起赴美学习。
套句话说:成功的男人都是相似的。
前几天奥巴马在送大女儿入学,禁不住潸然泪下。奥巴马说自己的最大遗憾,就是从小生活里没有父亲陪伴。所以他人生第一大事,再忙都要陪女儿。做着世界上最忙的工作,但还是尽量陪女儿。奥巴马说过:他不可能做一辈子的总统,但却要做一辈子的爸爸。
成功的男人总是拎得清的。
4
最近听到最暖的情话,不是“我爱你”,而是在面对工作选择时,和领导很大方地说“除了工作,我还要照顾到家庭”。
有这种意识的男人越来越多了,对旧秩序迷恋的男人只会渐渐失去婚姻的幸福和男人的尊严。
李安在采访的时候说,每天他都要努力做些什么来赢得家人的尊重,这种尊重是需要付出的,不是因为你是丈夫或者父亲,就理应能够得到。
付出决定了得到。一个朋友说,有段时间在外地出差,家里孩子留给爸爸照顾,结果她回家之后,孩子竟然找爸爸多于找她,在感叹孩子是白眼狼的同时,也自问,其实有时候是自己干涉太多,用抹不开的浓情母爱剥夺了爸爸付出的机会,埋没了一个好爸爸。
就比如最近宝宝在老家,我疏于联系,某天打电话,一直被问:“爸爸呢?他在干嘛呢?”仅仅是因为爸爸与她们视频和电话的次数更多,就心心念念。听得这位爸爸心里美滋滋的。
与行动相比,更重要的是意识的变化,就像文中那个奶爸说的“时代变了,我们都回不到过去了”。意识一变,却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某一天,听到孩子说,我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么幸福的我,归功于我有一个好爸爸。
会笑开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