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目若安
作为一个24岁还迷恋二次元的人,为了无字幕看日漫,24岁的我开始了从零学习日语的旅程。学会一门外国语需要多久?一年?三年?还是五年八年?What?只需要六个月?
Chris Lonsdale告诉我们学会一门外国语真只需要六个月。
首先从心理上承认你学习外语的潜能
Chris Lonsdale在《六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中举了终于一个例子:
一百多年前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人会走四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一样,直到有人打破这个「不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练习可以在四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所以我们要打破我不可能六个月学会一种外语的心理,从心理上承认你可以在六个月之内学习一门外语 。
心理二:不要以为自己年龄大了就学不好外语:
在我上学那会经常早起背书,这时早起的大人们看见我就会说:“还是你们小孩子好啊,学的东西能记得住,我们看了一会就忘记了。”
成年人学习外语的速度要比孩子快:
龙飞虎(Lonsdale)在书中指出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成年人学习外语比孩子快。但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存在误区呢?
因为孩子在学习学习(上课)一会玩一会(下课),张弛有度,上课的四十五分钟给了孩子学习的集中。
“简单来说,孩子不是学得比成年人快,他们只是给予更多有质量的注意力。”
而我们成年人需要为了生活奔波,不是我们学的比孩子慢,我们可以抽出一点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外语。
学习外语的两个错误思维:
一:需要语言天赋
看过我之前写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毕业时英语全校第一名。你们一定认为我有英语天赋,NO!
我上的小学是没有英语的,别的小学升到这个中学的同学会用打招呼聊天时,我连ABCD都不明白。我的起点比我的同学晚,我也没啥学习英语的天赋,开始一星期多了我连Q怎么念都不会,老是给念成qi……
那么我是如何产从开学快两个星期了,Q都不会念到全校第一的呢?
勤可补拙。上课时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下课后及时整理学会的,以及不太明白的,下节课重点补充没掌握的。所以,没天赋也能学好外语。
二:需要到外国呆一段时间才能学会正宗外语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老外在中国生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依旧不会说中国话。很多人在外国生活了多年依旧只能在Chinatown的时候才不是“哑巴”。远的不说,我阿姨在广东开店好几年了,还是不会白话。
没有科学系统的学习在国外呆再久也学不会外语。就像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丢在海里,希望他一下子学会了,是不可能的。只会把他淹死。
龙飞虎,英文名chris Lonsdale《六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
掌握一门外语的标准在哪里?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就是说母语我们也会出错的地方,完全不出错那是不可能的。
Lonsdale认为掌握一门外语有以下几点就够了:
一、掌握了有关语言最高频率单词和词组
就比如我中学时有几个外国的网友,我跟他们用英语聊天的时候大多的我都会,只有少部分需要借助翻译软件。
中学所学的知识已经够我们日常跟外国人打招呼了。
很多的词使用并不多,掌握了高频率单词和词组完全可以覆盖日常聊天。
二、用你掌握的单词和词组尝试造句
不要怕出错,尝试用你掌握的单词和词组造句。
比如我初一的时候学习了I(我) 、You (你) 、He/She (他/她)这几个词。
那时候还不懂我(I)用am,你(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he/she/it).
但我知道狗是dog,于是我对老弟说:you am dog ,you is dog.
当然这两个语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我比较喜欢拿刚学会的词造句,初中三年没少闹笑话。但就因为闹了笑话,等我学习到了的时候不会再犯,也正是因为没少拿刚学会的词骂人(那会特喜欢用英文骂小学的弟弟,反正他听不懂,捂脸^0^),所以我外语一年比一年好,毕业时考了全校第一名。
不要怕出错,尝试用你学会的单词和词组去造句。
三、听见新单词的时候,你学会邀请别人来给你解释。
四、发音接近母语,虽然不可能百分百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你沟通。
五、说外语的节奏、速度、停顿,已经完全符合外语习惯。
六、掌握新的语言肢体表达方式,比如面部表情,肢体习惯。
七、已经建立了语感。
比如哪些说话方式和平时不一样。。
这本书对少有点鸡血的感觉,像极了steve chen的成功学即视感,有些章节对我作用不大,我就不剖析了。
下面是我自己的想法,分析一下你为什么容易放弃学外语:
一、和暂时用不上
很多人学习外语都是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的状态。就比如我学日语,买了一堆书,前几天和打鸡血似的,之后就束之高阁。
究其原因是暂时用不上。因为用不上就没动力,所以当你觉得这门外语可学可不学的时候就不要去学。免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感觉自己学了好久还没学会(其实,压根没用心学),还以为这门外语好难学,反而打击了积极性。
二、和生活不搭界
这门语言跟你的生活、工作关系不大,你的圈子里也没几个人在学这门语言,甚至简单的都不会,比如:
日文ただいま,我回来了的意思。我的家人听了像是ta da yi ma,然后问我:“他大姨妈是谁?”“他大姨妈怎么了?”呵呵呵……
所以,学习外语总学不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跟你生活不搭界。
三、有过失败经验
很多人学习方法不对,导致已经快成词典了还是一个开口“哑巴”。以前的方法不对会让人多少留下心理阴影。
陈安之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停成功 ”。你过去学习外语失败,不是你不行,你没天赋,你就是学不会,你笨。有可能学习方法不对之类的。没有失败,只有暂停成功。成功的理由只有一条,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千万种,找出你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给自己下定论:我不行。
什么情况下能快速学会一种外语?
一、跟你的生存有关的时候
《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下面我简述一下:
王琳英语很好,因此申请做德国厨房总代理,很快批准下来。可两年后公司有了新的标准:一级代理以及一级以上代理必须会德语,否则会被取消资格。这下王琳着急了,以前觉得学不学德语无所谓,现在已经关系到她的生存。
王琳开始玩老命的学习德语,每天12点前都在看书,就这样不到一年,学会了德语。
当外语跟你的职业、生存、生意、利益挂钩的时候,你学习外语的激情就会空前的膨胀,你学外语的速度就会很快。
以白话为例,我在广东两个月学会了白话。因为我阿姨是开小吃店的,经常有本地老太太买早点,却听不懂普通话。于是,看电视的时候在学习广东话,买了书,上网搜索了学习白话的方法。所以,当一种语言跟你的生存挂钩时,你自己就会疯狂的找学习方法。你自己跟本地人聊天时都会偷偷学习。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年我从学渣变成了英语全校第一,除了我很勤快,爱拿刚学会的单词组成句子骂老弟外,还因为兴趣使然。
那几年暑假从来不看国产电影,整整两个月都泡在英文大片里。每次都会注意片中英语的发音和语法,动漫也找英文版的看。几年看下来,英语作文中我会写出很多老师没教的句式和词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快速学好一门外语,除非兴趣使然,要么就得让这么语言跟你的生活产生关联。兴趣和生存都是推动力。
三、把语言当成工具
外出点餐之类的都可以用简单的外语,比如我经常跟H先生说:
ただいま(我回来了)
おはよう(早上好)
あいしてる(我爱你)
上学那会,我见到我的英语老师和同学从来不用中文打招呼,都用英文。
把外语当成工具可以增加印象,也可以增加自信。把外语当初工具可以拓展自己造词的能力。
每天我都跟英语老师说:
“Good morning,Miss Zhou”
"Good afternoon,Miss Zhou"
"Goodbye,Miss Zhou"
“see you tomorrow”
有一天我周五放学遇见了Miss Zhou,那时我还没学到下周见怎么说,眼看周老师走近了,我来了一句:“See you the next week,Miss zhou”。周老师笑嘻嘻的跟我道别。
下周一开课,周老师先表扬了我:“夏目若安同学见到老师都是用英文打招呼,你们呢?从今天开始,见到我要么不打招呼,要么跟夏目若安学习用英文打招呼。”
之后老师又讲解了下周见的正确说法:
See you next week,然后又列举了很多打招呼的说法,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那节课老师说的我全掌握了,那都是我和MissZhou打招呼时犯过的错。
虽然我说错了,但勇气可嘉啊(害羞脸)~
Lonsdale在书中也传递了这样的思想,在日常交流时不要太强调标准答案,只要有了关键词,别人基本上就知道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了。比如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
“什么时候之前给你个答复?”
“By when should we respond to you?”
“When should we respond to you by?”
“We should respond to you by when?
还可以这样说:
“When respond by?”
“When you need?”
“Respond when?
“Respond before when?”
这四句话有很严重的语法错误,但这并不影响沟通,Lonsdale认为只要掌握了关键词respond和when就足以表达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在交谈的时候不要太执着于标准说法,而导致自己无法沟通。
下面我简单把书中观点用自己的话的阐述一下。PS:我不擅长写书评。
为什么书面看的懂,一听就成了“外语聋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书写的英语连老外都要膜拜,可一听外语就懵逼了:“What did you say?”
因为大脑有听觉过滤效果。就比如我学习五十音图的【す】的时候听不出来这个词应该是si还是su,因为日语す的发音介于si和su之间,但我们中文没有这样的发音,我听起来就很模糊,很懵,不知道怎么发音。
听觉过滤对于熟悉的语言,大脑的过滤功能,会把音节送到思维部处理。对于不熟悉的语言,过滤功能就会把这个语言给过滤掉,所以我们在听不熟悉的语言时就会感觉很模糊,听不清。
为什么会被大脑过滤掉呢?
我简单用自己的话说说:
1.听的太少
2.说的太少或说的不标准
英语发音标准的人都知道,当我们刚开始想学习一口流利的英语,跟着标准英语发音一会我们就会感觉累,嘴巴酸。那是因为英语有很多词发音和我们很不一样,我们在模仿时就会感觉很累。
比如我学习日语时学习短、嘴型基本不变去说话,一个小时练下来感觉嘴巴有点麻了,是一样的。
作为初学者感觉不到肌肉酸痛不是说的太少就是发音不标准。发音越不标准,人越不累。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书面成绩很好,可一到听力就what happened了。学的时候没学标准,根基没打好,所以听见外国人说话就会听不懂,一听不懂就会慌,一慌,大脑就选择了频闭。
应该改善呢?
多听,多练习,多用
创造外语环境,就像我上学那会那样,把早上好用"good morning"代替。
心理素质要好
听不懂没关系,不要着急,不要慌,更不要沮丧,心理素质要好。
定个合理的目标
这其实和理财是一样的,你不可能一下子要求理财收入超过工资,更不可能今天理财明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很多词语和句子,给自己定个合理的目标。照着目标执行。比如我给自己定的是5天学会日语五十音图,那么我就很简单的学会了五十音图,即使打乱了,随便指出来一个,我都能立马知道该怎么发音。
接受你听不懂的事实
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考试也考的不错,却听不懂老外在说什么,这感觉很沮丧吧?我这么多年都做干嘛呢?怎么学的呢?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不听。
接受你听不懂这件事,不要去想着他们说的什么意思,反正都是听不懂。你可以观察他们的语气、肢体动作,甚至发音习惯。
学习一门外语会经过六个阶段
第一、听不清
这个阶段需要多听,多用把自己泡在外语环境里。比如我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听懒人听书里的英文节目,码字码累了放几首日文歌曲听。
第二、开始听的清楚
第三、准确预测
这时候听得够多了,已经可以准确预测歌词或者其他的了。
第四阶段、直接听懂意思
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在大脑里进行翻译处理了,你可以直接听懂是什么意思了。
第五、跟着唱
第六、开口说话
这很好理解,不解释了。根据这六点,你就知道自己现在在哪个阶段了。
狭窄输入:
狭窄输入就如字面的意思。比如看某部外语电视剧,连着看很多遍,直到听懂了歌词以及句子。《水果篮子》这部动漫中文版的日文版的我看了不下于四五十遍(我喜欢这部动漫),以至于中文版、日文版的语气我都能模范的出来。
狭窄输入就是看某一个作家的书,或者某部电影,这样做的好处时可以让自己熟悉,并模仿发音。
不要太依赖中文字幕
有的外国电影或者日漫都有中文字幕,我在看的时候可以不去看字幕,而是根据声音去想是什么意思。
太依赖中文字幕大脑就会变懒,就达不到看电视学习的目的。
而且我发现自己盯着中文字幕的时候大脑会屏蔽掉外语,最后只记得中文字幕了,而不知道刚刚说了什么外语。
发音问题,怎么标准发音?
锻炼面部肌肉:发音不保准和面部肌肉关系很大。比如学习日语想发音标准嘴巴就要几乎不变型,有些音节嘴巴几乎没张开。如果你用中文习惯去发音,嘴巴张的老大,还拖音,那你的日文就学不标准。
错误学习方法:中国人很多外语书面好,听力不好跟老师教的有关。
老师总教我们多写,多记,却不教我们多听。以我上初中时为例,临近中考前两周,英语老师才放录音给我们听。结果95%的学生都是懵逼的。方法错误了,书面学的再好也没用。
如果老师发音不标准,又没条件让你跟着影碟学,那么你以后的外语之路会很难走。你需要花比学更多的时间去改正错误。
学习标准发音的方法:看外国人的面部表情。现在网上都有视频,看视频,看老外怎么发音的,口型怎么张的,气怎么换的。我现在自学日语就是盯着碟片上看嘴型。
发音准确后再联系拼写:发音不准确就拼写会把你自己带沟里去。同时发音准确后可以一边拼写一边念。加强记忆。
两条腿走路
不要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再学习
比如tomato,很多人会翻译成西红柿,再来理解tomato.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tomato的时候不要在脑海里刻下「西红柿」三个字,而是应该想tomato的样子。
我是夏目若安,今天分享到这里,过两天写一篇这六个月具体应该怎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