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12期
本章为《论语》:先进篇第22章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
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
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翻译】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感悟】
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一个教师或家长能做到因材施教非常难,最重要的原因总喜欢拿你的标准要求你的学生或孩子,而每个学生或或孩子又不同,往往容易犯‘’一刀切‘’的错。比如,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当个老板,但是他的孩子做生意也许就赔本。其实,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不开窍,也许他能做个作家或者政治家都行,就是不能经商,就像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一样,他做生意就赔本,但是做律师就很出色。因而说因材施教很重要,这样有利于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我们来看孔子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
子路问老师:“老师,如果我听说一件事很可行,那么我想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你还有父兄在,要先照顾好你的家人再考虑怎么去做。”另外一个弟子冉有也问了老师同样的话,孔子的回答就不同了。他对冉有说:“嗯,你觉得可以做的话就大胆去做。”这时,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感到迷惑了,他说:“老师,子路和冉有问了您同样的问题,您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呢?”孔子是这样解答公西华的迷惑的:“冉有这个人本来就很谨慎,所以我告诉他想到了就去做吧。但是子路不同,子路的性格有点鲁莽,容易冲动,所以我要让他谨慎行事。”
这就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我们乍看起来觉得没有什么,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对学生性格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有这样准确的判断。我们都知道孔子曾说过子路会“不得好死”的话,所以孔子在平时就很注意让子路不要太冲动,如果不是孔子的提醒,恐怕子路早就杀身成仁了。
上面的故事讲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显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善于知人论事。孔子对同样的问题,因不同的人来问,而给出不同的答案。子路为人刚强鲁莽,故孔子教他行事要考虑到父兄尚在,不要勇猛过了头;而冉求生性懦弱,遇事退缩,见义不一定上前勇为,故孔子鼓励他迈进。孔子结合学生的具体心性来施教,一进一退之间,学生终生受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如果一味强求自己迎合某种潮流趋势,那样只会毁了自己的前途。20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于是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
父母带着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之后,但是破绽百出,令人不忍再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想成为帕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就已经足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这就够了。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老琴师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回家后又思索良久,完全明白过来,琴师教给他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快乐胜过黄金,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快乐源于心灵,拥有快乐就已足够,倘若舍此而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许多年后,这个名叫艾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少年早已长大成人,他依然酷爱小提琴,也还是拉得十分蹩脚,但他在别的领域另有建树,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不难想像如果爱因斯坦还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如果他没有得到那位老人的指点,那么这个世界上将会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多了一个平庸的人。这也是提醒我们做父母的也好,做长辈的也好,为人师者也好,都要注意因材施教,切莫因为一己之私而误了他人的前程。
其实我们身边许多孩子最后所走的道路,都不是按照他的老师与家长指定的方向。我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作为老师或家长,不要干涉太多,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有目的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能使孩子高兴地学就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千篇一律,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