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写作是一件轻松的事,相反能写一篇满意的文章是一件很难的事。有时候没有主题不够深入,有时候内容不够丰满,经常为写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耗费一整天的心思。
在今天暑假参加西部教育论坛的时候,吴虹校长曾对我说:苗老师,看你的文章没有五、六个小时是写不出来的。作为写作新人,吴虹校长、咖喱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很庆幸,所有人都认为我的文章写的不错时,有人会体会你所承受的苦。写作者最痛苦的是,是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裸露在外,却被人误解或遭人冷落。我不想我的文章沉寂在人海里,也希望有人能感受这其中的深情与执着。这就相当于一些街头艺术家对金钱置若罔闻,却对掌声情有独钟的缘故。
我们校长曾在教师会议中谈到要向我学习,因为只有读过很多书的人,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其实,这些年我读的书并不多,但我在这期间写得文章确实是最多的一个阶段。
我觉得单纯的去统计一年读多少本书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脑海中的散装知识没有任何书面证明。如果以读书来衡量一个人的气质,那我岂不是在衣衫褴褛地游离于这个尘世?
强制灌输式的学习,终究是写不出好东西的。一篇好的文章总归是有灵魂的,他不是刻意拼接,而是顺其自然。最自然的东西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在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转换为睿智的思维,这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体现在字里行间,美的出其不意、美的深入人心。
当然,这种美,是在建立在我们深度思考的基础上。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主题明确、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我所表达的价值观要贯穿于一篇文章的整个体系中。因为有情绪的牵引,才能让文字串成珍珠首饰,愉悦每一个读者的心情。我认为一篇文章就应该像一副鲜活的心电图,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我习惯在晚上写东西,因为安静、寂寥的时刻,更能激发一个人对于创作的欲望。当我觉得收获满满的时候,记录感想就会通畅许多。但很不幸的是,我的灵感不一定每天都来,我的快乐不一定每天都在,我的空闲也不一定每天都有。忙里偷闲的写得几篇文章,也是几个晚上挑灯夜战的结果。
要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格很难,但再难的事情如果把它分割成若干个小目标,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就给自己设定每周一篇的写作任务,至今已经坚持将近2年的时间,简书上也存有17万字的输出成品。没有哪一篇文章如清风细雨般来的随意,每一次都会让自己的身心倍受煎熬。曾经为了写一部短篇小说,半个月走不出主人公的世界。
当然前提是要捋顺行文思路,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的做法是选一个不被人打扰的时间段,就那样呆呆地坐着,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拓展式联想。它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比如校园欺凌、或者儿童教育等方面;也可能是随机迸出的一句特别好的句子。
总之,一定要让思维专注于某个角度,在脑海中极力搜索与之相关的事件、感悟,删选出一批可供参考的素材,让中心思想开枝散叶,让情感体验撑满一片绿意,个人的写作习惯和独特看法,更让一篇文章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棱角。
我时常为找不到写作方向而头疼,所以养成了随时记录的习惯。因为如果有什么想法不写出来的话,那岂不是会让自己郁闷,整天担心如果灵机一动,我便会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所以简书里至今存有许多等待完成的文章雏形。
许多人了解我,是源于《星月社》公众号,但我的所有文章首发地都是在简书上。它可以随时保存,这就可以很好的承载我的所思所想。写的时候要有分类,我是把文章分为随笔、诗歌、教育思考等五个板块,这样可以把写作范围缩小,利于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在哪儿?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开头,是文章的题目。我们要写一篇令人称赞的好文章,那么题目就是文章的精髓。也就是别人为什么要阅读你的文章,你能让别人获得哪些知识或者道理?
我们当老师的,肯定会在日常教学中猜测学生的想法,那我们什么时候在写作中费过心思,为读者去想一想呢?我们不做标题党,但是要把我们文章的特色招牌亮出来,去吸引人、去打动人。
文章的结构也很重要,文无定法,选择什么样的结构,根据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书写习惯。当我们通过空想,把相关的信息都笼络在一起,汇聚成一片水域,文章的结构就像一道水渠,而文章的内容就成了一片稻田,稻田里有充足的水分就会长势更好,文章便会赋予更成熟、更超前的见解。
为什么有的人写不了好文章,我觉得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我们的心还不够安静、不够专注、不够深入。一篇好的文章,始终是要花费心思的。它就像我们的孩子,需要在它们出门前,进行必要的梳洗打扮、穿衣搭配。文章有时候也会害羞,不敢出去玩,怎么办?所以写作者要一颗自信的姿态去鼓励它面世,勇于分享、乐于分享,要抵得住赞誉,也要抗得过苛责。
我们鼓励写作,一方面是为了记录想法,另一方面是为了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真正的好文章是需要观众的,因为点赞与评论就是对于我们辛苦创作的肯定。“你的文章我看过”这是很多人对我说过的话,不管写的时候多么痛苦,能够被别人偷偷关注,这便是难以言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