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作者写到当面对女儿因为一件小事被误解哭的时候,虽然理智上认为孩子哭是可以的,但潜意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不接受孩子的哭,一点小事干嘛哭呀。可遂即她觉察了自己对于孩子情绪的不接纳,于是转变态度,允许孩子与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接纳了孩子情绪的释放,因为那一刻的转变与接纳,我深深被触动了。
我想起了自己在遭遇人生低谷的那段时间,因为和父母同住,有一次竟然哭地惊动了另一个房间的母亲,她在听完我的解释之后说,这么大人了,至于吗?!再说让邻居听见还以为咱家怎么了呢。默默地我止住了哭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孤独,身边的亲人其实离得很遥远。母亲觉得我是小题大做,因为在她的认知里,自己的感受是其次,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那次之后,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也觉得在家不方便,想哭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开车去郊外,没人的马路边,车一停,就开始放声大哭,现在想来觉得那是自己做过的非常爱自己的事情,那些哭出来的泪水,释放了我所有的痛苦与悲伤的情绪,哭完整个人似乎卸下了背负已久的重担,会格外畅快、轻松。我想每一次哭泣,就如同和从前的自己告别吧,郑重得似乎拥有了某种仪式感。深切的和自己在一起,允许了自己的脆弱,拥抱了哭泣中的自己,也因此我变得更加理解自己,更懂得爱护自己。
即便现在作为一名情绪教练,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情绪时,有时候也会有一丝的不接纳横亘在我与孩子的面前,它来自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印记,我会不自觉地评判,当然也因为职业的敏感度,我能即刻觉察到自己不恰当对待孩子的方式。
比如看到孩子抱怨指责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抱怨、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你的下一步,可曾今的我不也是一个充满了抱怨、指责的人吗?而当自己真正做到剔除抱怨与指责,懂得捍卫边界同时正视自己的责任,这段路我走了很久。而在面对孩子时我却变得苛刻,不允许孩子表达,不允许孩子抱怨、指责。有了这样的觉察我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要学会等一等孩子,让她跟自己的情绪说说话,让她有时间学会和自己的情绪自在相处。
后来孩子对我说,妈妈,其实我就是发发牢骚,比如作业太多呀!老师又拖堂呀!我就是说说,可我还是会去认真写作业呀!原来孩子宣泄情绪的时候自己其实也知道要理性去面对。
帮助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作为家长首先还是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接纳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懂得体会了解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做到掌控情绪,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到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