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自身拥有的美德显现出来,在于亲近周遭的民众,在于不断追求完美的最高境界。
解:本句为《大学》开篇第一句,陈述了《大学》的三个基本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明明德,使光明美好的美德显现,这里的美德指的是人身上所固有的,而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学来的美德;亲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曾按照程颐的说法,将古本《大学》里的“亲”字,改为“新”字,认为这里当作革除旧习,而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认为应当回归古本的“亲”字本义,笔者更倾向于王阳明的论述。止于至善,即将任何事都做得尽善尽美,近乎于完美的境界,笔者认为,在《大学》里所说的至善偏重于儒家的基本观念,即就是不断将品德的善良和学问的精深做到极致。
评:作为四书中的第一部著作,《大学》代表了儒家学派系统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儒家学说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围绕《大学》中的道理叙述的,所以《大学》堪称是儒家学说思想的入门著作。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知道努力的方向后,才能确定志向所在;确定了志向所在后,才能平静内心;内心平静之后,才能安稳自若;安稳自若之后,才能考虑得周全、详细;考虑周全之后,才能达到最初所预期的结果。万物都有本末之分,事事都有开始和了结。知道了其先后顺序,便更接近“道”了。
解:止、定、静、安、虑、得是《大学》所提倡的六个步骤,儒家学派作为一门入世的学问,笔者概括为“修德、修学、为苍生”七个字,无论是修养品德还是钻研学问,乃至日后入朝为官等等,缺不了以上六个步骤。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努力便失去了意义;有了目标,便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向既定的方向去努力;有了坚定的意志,还需切记,不可浮躁,保持内心的平静,躁动的后果就是无端的冲动或者失去动力;平静了内心之后,就应当安稳泰然,一心一意地去做,这里的“安”字,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安稳的意思,还带有安稳之后要专心致志的意思;安稳下来以后,则需要思虑,笔者认为一个“虑”字需要解释为两种含义,即反思与考虑的意思,一味地努力而不加以反思,势必会在最终的结果上有所亏欠,而不能尽善尽美;做好了反思之后,我们离最初制定的目标便更近了一步,“得”字可解为收获并总结,反复循环上述的步骤,就会不断接近于完美的境界。
评:《大学》文辞精炼,简单但含义丰富、深邃。止、定、静、安、虑、得,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蕴含了趋向“至善”的无穷意义,六个步骤的有机统一,告诫我们在品德、学问以及其他工作上要不断突破自我。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在古时,想要将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想整治好家庭的人,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人,要先做到心正无邪;想做到心正无邪,要先使意念诚实,不弄虚作假;想使意念诚实,要先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想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其方法就在于深究万事万物蕴含的事理。将万事万物的事理深究到一定层次后,才能彻底洞悉事物;洞悉了事物之后,才能使意念诚实;意念诚实后,才能做到内心正派,无邪念;做到内心正派之后,才能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整顿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庭整治好之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国家治理好之后,才可以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黎民百姓,都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作为根本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被破坏后,仍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就好比,我所厚待的人疏远我,而我疏远的人厚待我一样,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解:节选段主要论述了《大学》“八目”之道,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八个条目密不可分、相互联系,是儒家学派提高道德修养和入世立身的八个步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与客观世界的部分,体现为格物与致知两方面,探究万物蕴含的事理,才会透彻地认知外物,可以理解为实践转换为认识的过程,由身体力行的实践转换为内在的认知。第二部分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或者叫人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体现为诚意、正心与修身。有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不足以支持我们去达到“修齐治平”的境界,因为我们缺乏对自身的认知。诚意,即“使意诚”,笔者理解为怀着对美德的诚心,对美德的忠诚信念,正心,即“使心正”,笔者解释为心存正气,不存邪念,修身,即就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现在好多人张口闭口就是仁义道德,私下里却做些蝇营狗苟之事,实在令人不齿。对待道德修养的态度,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时时刻刻审视自己,问自己是否秉持一颗诚心,去追求善良,追求更高的道德层次。我们评价别人时,总喜欢用善良这个词,可究竟用得准不准确,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评判出结果来的。第三部分,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庭、国家和天下出发,儒家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统治阶级所向往的治理模式。姑且不评大同世界实现的可能性到底几何,单从这三条的条理性来说,它是完美的,由小家到国家,再由国家到天下,是一种极恢宏的视界。而千百年来,无数儒家弟子为了这个理想也是这么做的,“学而优则仕”,品学兼优即可走上仕途,走上仕途,便一展宏图,为国效力,以达到天下太平为己任。这是儒家对待社会的一种态度和责任,即便为了这个理想赴汤蹈火,千千万万的儒家学子也在所不辞。
评:“八目”是儒家学派奉行的一贯准则,是广大士子所坚持的一条无所畏惧的道路,其中固然有些许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就封建时期的历史条件而言,它对维护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力起到了相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