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雅羊
(本文约1040字,要不您花4分钟数数够不够数?)
小时候老师父母社会都提倡我们多做好人好事。这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个道理:好人就要做好事,而坏事都是坏人干的。现在不是有句很时髦的话:并不是老人们坏了,而是坏人们老了。
最近在学关于个人成长的内容,古典有一幅图是这样描述的:小孩子的认知是二元的,非左即右;再大一些会明白左右中间还有个模糊灰色的中间地带;而成人的正确认知,则是多元的。
罗胖说他半年来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性原理”和“概率权”。我认为这“概率权”就是属于成人的认知升级:任何事物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也正如他所说的贝叶斯定理的思维运用。
我初次得知认知升级这个理论的时候还有些不以为然,直到今天再次复盘薛兆丰的内容,思路忽然从另一个角度清晰了起来。
薛兆丰讲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而不是事与愿符。说人话,就是要从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心态,转变到好事也会是坏人做的,而坏事也会是好人做的。
是不是和我们所知相矛盾?然而事与愿违的例子屡见不鲜。
晚上街头有一个老太太在卖窝窝头,很可怜的样子,这时有一个人想帮助老太太,于是把所有窝窝头买完让老太太早些回家。结果老太太因此产生了一种窝窝头市场价值很高的错觉,第二天做出更多的窝窝头去卖…好心人有那么多吗?
我们大力地扶贫,的确扶起了几个先进典型,然而更多的扶贫对象却觉得贫穷是最佳选择:不用工作又可以得到生活资料。给他钱,他花掉;给种子,他吃掉;给小牛,他卖掉。总之只要我们不脱贫,政府就得继续给钱。扶贫的政策有没有导致许多人更加贫困呢?
前段时间朋友圈一直疯传:建议拐卖儿童者死刑。发的爽快,看得解恨,然后更深一步想想,假如真的这样实施了,拐卖儿童者被警察发现时,会不会先想办法杀了孩子?正如如果偷盗罪和杀人罪同罪论处,那小偷在偷完东西后会不会顺便给失主一刀,送其上路?
限购二套房政策,本意是让房子卖给更多真正对房子有需求的人。然而因此造成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加认为奇货可居,离婚买房等各种方法接踵而至,房价依然不跌反涨。
一项社会问题,并没有因为好的初衷好的政策而打上句号,却是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一如我们直觉之下所做的决策,这里面有没有再反思的价值呢?
最后,我想起几句话,最近对这几句话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财新的总编辑王烁有一篇文章,名字叫《第一流的智慧总是自相矛盾》;钱钟书老先生说,智慧的代价是自相矛盾;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你看我在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