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等。作为组织部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是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不断提升组织力水平,在新征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群众信赖、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组织的力量分布在城乡,只有抓准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和标靶,才能构筑起党的组织体系的“钢筋铁骨”,才能赢得党员群众的忠心拥护。强城市党建基层治理之“筋”。持续深化“红色物业”“支部领办+”“红色业委会”等多维模式,实施联合党委共建单位联社区、在职党员联网格,促治理提升、促服务提升“双联双促”行动,实现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双提升”,激发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澎湃活力。壮乡村党建集体经济之“骨”。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先行,创新民主自治、网格服务、积分管理、榜单晾晒、数字赋能等形式,实现“一乡镇一乡村治理示范点”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组织、宣传、引领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深入实施“两个覆盖”攻坚行动,把“两个覆盖”延伸到各企业基层和各类群体,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员作用发挥途径,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之家等资源,打造一批“红色驿站”,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
二、优化方法路径,打造堪当重任、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需要组织部门在精准识别、科学选用、激励保障上下功夫,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有为有位,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在日常了解上用真功。注重从近距离接触中直接了解干部的思想作风,通过谈心谈话、列席民主生活会、跟班学习等方式,面对面观察了解干部的见识见解、为民情怀和能力素养;注重从调研走访中了解干部的群众口碑,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工作调研、实地访察,经常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防汛救灾、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了解干部的活思想、真情况和群众认可度,确保工作干得好、群众评价高的干部及时进入组织视野。在用当其位上见真章。坚持因事选人,加强干部需求侧、供给侧分析研判,综合考量干部胜任度、岗位匹配度、班子耦合度,打破论资排辈、隐性台阶和部门壁垒,大胆使用有为民情怀、有担当作为的优秀干部,使干部选用更加契合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在实践锻炼中壮筋骨。巩固拓展“赛马计划”经验成效,围绕服务保障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有计划地选派干部任职挂职,建立完善干部到基层磨砺、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培养链条,鼓励引导广大干部到基层一线扎实历练,贴近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在重大斗争中历练成长。
三、用好人才活水,打造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强力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这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导各类专家人才为各项事业努力拼搏,为满足平罗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才智。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管人才,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做好各类人才的党史学习教育、国情研修等工作,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优化人才政策。下大力气推动人才强县战略、人才待遇保障办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深入人心、落地见效,着力健全“1+3+N”人才服务保障栖雁体系,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人才管理上大胆放权,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在人才评价上破除“四唯”,不断激发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营造尊才环境。大力宣传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模范人才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将敬业奉献、为民服务内化为人才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树立向优秀人才学习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