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设,1971年8月出生,瑞安莘塍人。现任瑞安市教育局第三届责任区督学、瑞安市莘塍文化研究会会长、瑞安市莘塍街道新乡贤联谊会秘书长、瑞安新乡贤学院讲师、瑞安市社科联第二届理事、瑞安市十四届政协委员。曾任瑞安市莘塍一中校长、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及瑞安地方文史研究,著有《唤醒教师领导力-学校管理的实践》《清风四溢—画说聚星故事》《初心如磐—聚星书院创办人蔡朝珂》,主编有《清泉》《泽德星聚》《风华烛世》《莘塍历史人物传略》等。
序 言
遥望南宋。
南宋從一一二七到一二七九,最有歷史厚度和最具仰望價 值的時代之一,温州歷史和温州人的高光時刻,这历史幾乎奠 定了温州今天的文化和經濟基础。
那時候,是温州空前絶後的文化高峰期,出現了科舉史上 的“温州現象”。温州出现了一千零九十八名進士、五名狀元和 四名省元,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和全國第一。蔡幼 學就在其列。
那時候,温州的海上交通、政治格局、文化儲備都成爲“商” 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以陳傅良、葉適爲代表的“永嘉學派”高 擎“事功”旗幟,批評“重農抑末”,主張“工商皆本”,成爲工商業 主們的代言人。從此,“重商”成了温州人世代的傳統。近代西方 商品經濟意識與温州傳統經濟衝撞、融合之後,成就了温州人 特有的冒險、務實與創新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千年商港,幸 福温州”。蔡幼學就在其列。
那時候,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商貿的繁榮,突破農業生産限 制後的多種經營達到了生産力極限,“其貨纖靡,其人多賈”,温 州城呈現出“一片繁華海上頭”的景象,人口超百萬,三十六坊 都市格局井然完整。以温州漆器爲代表的手工藝達到産銷兩旺 的高峰,成爲東南亞著名“唐貨”品種;以甌瓷和青瓷爲代表的瓷器通過温州港大量出口,成為那個時代的國際性大宗商品。
“永嘉學派”通過文化資本在南宋政治舞臺上獲得决策機會,獲 得在儒學體系中重視商業的話語解釋權,進而將“商韻”延續為 “文韻”,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化傳奇和文化傳家的美好傳 説。蔡幼學就在其列。
蔡幼學是温州文化高潮中的佼佼者。《宋史·儒林四》對他 的評價甚高:“早以文鳴于時,而中年述作,益窮根本,非關教化 之大,由情性之正者不道也。”好一個“益窮根本”啊,好一個“三 不朽”人生理念的追崇者和實踐者!
他是妥妥的學霸,“年十八,試禮部第一”,“是時,陳傅良有 文名于太學,幼學從之遊”,“出傅良右,皆謂幼學之文過其師”; 他有典型的士大夫脾氣和儒家臣子心態,剛直、敏鋭,孝宗時做 首列策士,批評皇帝面對困境“資雖聰明而所存未大”“志雖遠 而所趨未正”,强調儒學正學和人才教育,以至于在慶元黨禁中 被打入“僞學逆黨籍”。
他有學者、詩人氣質。他著作豐富,名盛一時,廷對對策論 文收入《全宋文》,他的《育德堂奏議》是温州古籍中存世最早的 完秩刊刻本。他的文章除理性的政論外,也有“野水萍無主,清 風草自香”“萬物欣向榮,吾生亦從欲”的對自然田園的感懷。他 既是永嘉學派良好人際關係的受益者,也是能夠共患難的團隊 成員,繼承陳傅良的思想和文風,“憂世至深”,重用賢能,單單 《育德堂奏議》收録的薦舉狀就涉及二十二人之多,葉適在墓志 銘中說他是一位富有才華的實幹家、永嘉學派的重要實踐者; 他更是守正之人,不僅取名對接孟子的“幼而學之,壯而欲行 之”,而且居官清正,“政主寬大,惟恐傷民”,“三朝剛直不阿正 氣衝雲漢,二度鞠躬盡瘁盡力傾心係衆生”,在漫長的官至兵部 尚書的官員生涯裏堅守着儒家道德境界。
作為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文化名家,蔡幼學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位歷史人物,而是澤被故里的楷模和鄉賢符號。我們 不應該忘記,“莘塍”這個在南宋已經廣泛應用的地名,是因為 蔡幼學家族的功績,記載于歷史史册;我們不應該忘記,乾道年 間海溢大灾難後,是就讀太學的蔡幼學與其家人不惜巨資重建安國寺,安慰鄉民和鄰里;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小時候無數次跨越上學的莘塍橋和長達一百九十六年至今仍在原址不間斷辦學的聚星小學,來自于人才輩出的蔡幼學家族的資助。
品德、善行、家風,跨越千年仍感染着温瑞塘河邊的人們。 作為融化在文化血液中的持續存在,作為能夠不斷復活、傳承轉化的精神密碼,莘塍、瑞安乃至温州的文化名人是極其珍貴的文化基因。一個有創造力、意志力并兼備完美道德修飾感的歷史人物身上所藴含的物質、精神諸要素,具備了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和發展力,有着令人着迷的文化價值。所以說,《蔡幼學集》是一個象徵,是“鄉黨傳道之淵源”,著作雖薄,但意象萬千。
感慨于蔡幼學二十五世裔孫、莘塍文化研究會蔡建設會長對鄉土文化的執着和深入,雖不通宋史和文獻,仍勉力為序,以表達對先賢的敬仰之情。
温州大學教授 莘塍人 蔡貽象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九日
编辑排版 | 百家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