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成长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问题。
案例:一调皮学生被老师罚在办公室,把老师们国庆学校发的福利,每箱梨上还贴了名字。~梨,一个个都搓坏了,就搓别班的老师唯独没搓自己班老师。
如何让一个老烟民戒烟?案例:妈妈先表扬爸爸在家的贡献。和爸爸去医院体检。用吃水果,零食看电视来替代烟瘾犯时的活动。(犹如手机网瘾,为什么难达成,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放下手机面对学习,更痛苦的事)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孩子拍到妈妈在玩手机的视频。看到妈妈两眼放光,表情愉悦,让孩子感受手机是个好东西,是给人带来好感受,比孩子更重要。孩子其实对手机的瘾都是父母平时教会孩子的。(父母有意识无意识的情况下也在进行着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区别:婚姻为基础,衣血缘为纽带,以情感关系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一个人能把孩子教育好,只有父母能做到。(没有人比父母更爱孩子。)家庭教育的基石就是情感。要利用好这点。
很现实的一点就是:教育者绝大部分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是真实的)
看经验总结类的书是没用,要看理论的书。理论的书才是养育孩子的精髓和基础。
跟家长打交道千万不要指手画脚,他的教育方式存在有他的道理。你找到他理论存在的方式和理由。

欣赏老师做自我分析和成长。王老师经常剖析:我是怎么长大的?我女儿我怎么培养的?
你是怎么长成今天这个样?
你每天和孩子建立这么多规则,孩子为什么愿意遵守。为了避免惩罚。
保安孩子在罗湖读一年级,被老师罚抄生字50遍。理由是:在学校乱跑了。孩子第二天会怎么做,规矩了很多了。这时候老师会说什么?嗯,我把他教育好了。这时候你们想孩子会对学校有什么感觉?一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对学校感觉不好,会是一件好事的吗?
你身上的优缺点,你知道从哪来的?

你学了很多方法,能很好用在孩子身上吗?有时候很难用好。因为,这里面还有你过往经验的模式,导致你用不去。(妈妈抱孩子的案例。)
饭桌上有一种常见现象。(父母习惯给孩子夹菜。)

切记:以自己观点去指导别人。
每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这是个伪命题,没有哪个家庭没有问题)

要想成为好的家庭教育工作者,要先做个案咨询,个案研究。你不知道现在家庭的状况就讲课,你很难讲得透。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努力。

积极心理学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算流派,只能算当今心理学流行的一种。


我们要考虑孩子生理成熟是他的基础。
当你对什么考虑不清楚的时候就看基础的知识(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以一种刺激来替代另一种刺激来代替学习。古典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箱很有名


行为主义的强化和消退
行为主义的弊端,只适用低年段孩子可以,不能适合高年级孩子。特别对青春期孩子的手机的事没效。

怎么陪孩子写作业才是问题?
不要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这就是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写作业要有仪式感,家长要温柔,平和,让孩子感觉好。
孩子讲话不对,怎么办?
让孩子重新讲一遍,还讲不对怎么办?一直讲,讲到对为止。


对于考试考砸了,每个孩子应对的态度不一样。(有人说,考不好就考不好,我这次完了,)认知不同,行为不同。认知不同觉得行为不同。
对于孩子考完试后,家长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每一个从学场上归来的学习都是影响。
人格稳定,认知也比较稳定。认知可以改变。


有些家长会来学校和老师说孩子很多缺点?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很多优点?没有经验的老师会被家长带着走。
二胎时代,孩子会和老师说:我爸妈对我不好?老师你会怎么做?孩子感受是真的,但不爱他是假的。老师不要就这事请家长来说家长,这样就会让家长和你成了对立面。
精神分析一定会告诉你,当一个人感受和事实不符合的时候,她会歪曲事实。
孩子的价值观都是父母给的。价值观看似很空洞很宽泛,但发生重要事情的时候,影响决定的往往是价值观。
王老师因为工作忙,有时陪伴少.她这样和孩子说:宝贝,妈妈今天又没空陪你?孩子会说:妈妈,没关系,我知道你在帮助别人。他经常把他她给别人和学校的帮助回馈信息或者感谢信,给老公孩子看。
如果把价值观定在金钱上,孩子走不远。
抑郁症,重建他的价值观。越是有钱有头有脸的家庭的孩子越容易出问题。

对偶故事法:
实验做法:①-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②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问:这两个小孩哪个的过错大,为什么?
实验结论:2-8岁的小孩子在回答对偶故事时,认为约翰的过错更大,因为打碎了15个杯子。8-11岁的小孩子则认为享利的过错大,因为他是贪吃爬上去,不小心打碎了杯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 E.H. Erikson , 1902 )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什么是好的照顾者,足够的敏感。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在不断探索自我过程中认识自我。

依恋理论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阶段:对人无差别反应阶段(0-3个月)
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 3-6个月)积极寻求与照顾者接近( 6个月--3岁)

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 Ainsworth,M.D)
一、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反抗型依恋
二、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
母亲喂养婴儿的模式对以后婴儿形成的依恋类型有一定的预见性。
高度敏感性,积极的情绪表达,杜会性的刺激
依恋是母子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三、喂养对依恋的影响:
(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
四、照顾者提供的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婴儿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