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第1第2第3章)



第一章 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设

1965年德国大选期间,民调显示基民联和社民党支持率基本相当。但在选举前几天,民调显示基民联将大幅领先,这一预测并未公开。在选举当晚,基民联的实际得票率果然大幅高于社民党,与民调预测非常接近。作者认为,大量摇摆的选民在最后一刻倾向于选择民调显示会获胜的基民联。

1972年大选同样出现类似情况,初期民调显示基民联和社民党支持率相当,但这一次社民党支持率上升并获胜。

谈论和沉默决定了气候


沉默的螺旋:一方大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可能“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从而进入螺旋循环--优势意见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

最后的跟风者

1965年和1972年德国大选,选民的选举意向相对稳定,但在最后阶段有3-4%的“最后一分钟的动摇者”倾向于民调显示会获胜的政党。





第二章 用民意调查研究的工具进行检验

从1971年到1979年间,作者进行了多次问卷调查,发现80-90%的受访者能对其他人的观点做出估计。这表明大众具有感知公众意见气候状态的能力。

作者进一步设计了“坐火车测试”,通过模拟公共场合对话情境,测试不同观点持有者的表达意愿。以这种方式对选举话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占优势的一方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劣势的一方更倾向沉默。



长期问卷调查:追踪不同时期人们表达观点的倾向。结果发现与主流意见一致者更愿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 作为动机的孤立恐惧

作者引用所罗门.奥许的实验,证明人们出于害怕被孤立而作出妥协,甚至赞同明显错误的判断,说明人类具有强烈的孤立恐惧。


作者比较了奥许的实验室实验法和坐火车测试之类的民意调查法,指出前者可以排除学习动机,具有更好的控制性,更能证明孤立恐惧的作用;民意调查难以像实验室实验那样彻底排除学习因素,但可以通过设置被孤立的威胁来观察公众的反应,从而检验孤立恐惧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