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意识形态认为理论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对一些没有实践经验的领域提供方向指导,但当工作多年回头溯本求源的时候却有额外的收获,让很多靠实战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能力变得通透了很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阅读味道也会不尽相同,希望下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悟到更多,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守住本心有多难。
《沉默的螺旋》这本书也算是传播学的经典著作了,论述了舆论形成的过程和机制。“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的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的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书的作者诺依曼经过大量的调研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人的“社会天性”促使个人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让自己陷入孤立,当个体感受到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劣势意见的沉默” 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从而导致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有限制条件和不足,但个人觉得放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中仍然非常的适用,可以用来分析解释很多热点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并且一些互联网产品功能的设计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如某社区平台早期回答的排序机制就是按照“赞”和“踩”来进行展现内容排序的。其实仔细琢磨这个理论会发现,它适用于分析很多场景,如为什么开会达成的所谓的共识并不是群体意见,为什么部门、层级多的企业越来越倡导扁平化管理等等。其实现实中我们似乎不应该忽略像“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发声,他们不管外界的“环境气候”是怎样,总会坚持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