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原著中,讲述者的爸爸爱上了他的小学老师,准备搬去和小学老师一起住,讲述者的妈妈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只是说“去吧”,后来讲述者的爸爸又回来了,妈妈依然没有感情波动,只是说“哦”。那会儿没有人关心这种小事,所有人关心的都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天上的太阳什么时候爆炸,一个是他们什么时候会死。
在写到个体的喜怒哀乐时大刘总是一笔带过,甚至讲述者的爷爷被沸腾的大雨从上灌注,最后痛苦死去的时候,也没有半点煽情,只是一句话就带过了。
很简单,在《流浪地球》中,真正的主角是地球和整个人类,当然不会在个体的喜怒哀乐上浪费文字。师生恋也好,乱伦也好,亲人去世也好,在这样的尺度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像书里写的:“而你,是那巨大宫殿板上的一个细菌。”
总结下来大刘写的是一个宏观尺度下一个文明的史诗,而这史诗中,刻着两行字: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生存,用尽一切办法生存。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中的人工只能系统moss才是大刘理念的化身,可惜因为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原因,所以moss只能被吴京干。
这样谈还是太空了,再举个例子: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出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他一个人能影响人类未来十年的科技走向。现在这个科学家和你孩子都挂在悬崖边,你只能救一个,你会选择救科学家还是你孩子。
知乎上的答主基本都选择了救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大刘世界中,主角不但会选择救科学家,还会把选择救孩子的,狠狠嘲弄一番。
这是基于一个很粗暴的逻辑判断,即孩子没了可以生很多个,但能凭借一己之力影响人类科技的天才没了就不一定有了。
如果把一种生物作为主角去写,如果假定这种生物都是理智的,确实是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确实,“让人类始终保持理智,实在太难了。”很残酷,很不现实,很没有人文关怀。
可这也是大刘世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这个文艺作品中圣母过剩,人文关怀过剩的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