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山高路远,不是为了理想,而是为了生活。
昨天回到家晚上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我偶然说:“我突然一下感觉到时间过的这么快的” 。
我妈回答我说:“因为你现在长大了,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有小孩子才会因为不想做作业而觉得时间过的很慢。”
我甚至有些接受不了曾经跟在我身后跑上跑下的小妹妹竟然出落得像个大姑娘一样,之前见到我就冲过来熊抱的妹妹现在见到就只是一个微笑就已经表达了对你的感情,其实多多少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暂且称之为失落。
很奇怪的是,小的时候,真的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不想写作业,只想着今天谁把我带到他们家去玩几天,明天这个亲戚带我去买好吃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今年21岁,刚刚开始实习,拿着微薄的工资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告诉自己只是刚开始,以后会好的,可是我说以后,我自己心里都没有底。
这个时候我也想不起来曾经为了高考多少个凌晨两点的楼道借着昏暗灯光挑灯夜战的自己,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大多数的学霸你们是看不见他们特别刻苦的。
不知道为什么,上了大学以后我开始越来越不想回家,而我确实也做到了,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轻易回家,以至于这一次哥哥搬家,回到家里,见到了很多亲戚,很多人包括邻居都说我,上了大学以后两三年都没有见过我,我来说越来越有压力,今天舅舅家买了个车,明天哥哥开了个店,大后天姐姐家店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心里除了有一丝的懊悔之意,更多的想躲开,一方面不得不说自己无能,21岁的年龄我开始背负了更多,清贫的家庭环境,平凡甚至有些自卑的相貌,一般的大学,看不见的未来,这一刻,所有的所有都摆在了我的眼前,我开始把自己包装起来,让别人看不透来转移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
20多岁的年龄呀,真的承受了太多太多,没有偶然,只有必要。
“懂越多就越像这世界的孤儿,走越远就越明白世界本是孤儿院。”
十年过后,韩寒依然有把话说到人心坎里的本领。我从不觉得他是新青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新领袖。我记得他是功课不好文学拯救了他;我记得在大家被高考压得死气沉沉时,他像风一样自由。
那时我还很天真。总爱提文学、文学。说话也总以“我想……”“我觉得……”“我要……”开头。
有一段时光可以称之为很年轻,指的是十八岁到二十三岁。那时候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虽然去过的人告诉我,去西藏,根本用不了这么多钱,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一万元。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跳到月亮上去,你就应该把太阳设为目标,这样,你才不至于栽在一颗星星上面,把目标往高了定准没错。
再到后来终于到了这个年龄,可是小时候自己给自己画的蓝图,只能在某个夜晚的梦里出现,也只能安慰自己说,也算是实现了叭。
前天我的左腿撞到了石头,当时我觉得疼一疼也就没事了,今天才发现那一块已经青紫。
其实人生很多很多事情都要延迟很久以后才会发觉。
你能想象到吗,也许等到你40多岁某个夜晚你开车回家的路上,在某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
你才突然反应过来,原来19岁的时候那个 人说的那句话原来是这么意思。
而这个时候,你已经过了小半生。
最近这两天在看一本书,傅首尔的《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我们流着泪一读再读》直到傅首尔是因为奇葩说,辩论其实是一场生活阅历的博弈。可能生活中看见的黑色多,或许会让人心理强大。
可能傅首尔流着泪写完,我流着泪看完,长达七个小时多阅读,书中的字句,情节,场景就像看电影的片段一样,一发涌上心头。
我大概还没有体会到青春的仓促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青春的那个时间段了,我可能在某一些特定的时间段里会觉得有一些懊悔,曾经那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没有花很多饿的话语把它记录下来,直到现在,我甚至连许多人的名字都开始记不起来,其实这样也好,毕竟曾经那份经历也弥足珍贵的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突然想起来一个场景,我拿着一本书,在长椅上晒太阳,心变得软软的,容易流泪,像个多愁善感的老太太。
我这辈子唯一感到幸福的事情就是,书本和文字变成了我人生中唯一坚持时间最久的事情,我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时间,因为忙碌,因为乱七八糟的事情再去丢弃它们,因为它们不再是变得重要,而是像吃饭睡觉一样变得自然而然。看的书没有特别多,写的东西没有特别好,但是呀,它是属于我的心灵净土,可能千帆过尽后,我变得越来越开始去理解任何人了,但是也越来越什么都不相信了,但是文字大概是我最后的救命稻草,慰籍了我的心灵,洗涤了我的心灵。所以我爱它们。
现在是凌晨的5点零6分,我觉得我需要再睡一觉来保持自己的可爱,所以一如既往的祝你们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