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阳历十二月初,时令已快到大雪。
位于安徽中部巢湖北部的庐江县城里,还没有见到雪的踪迹,而早在一个月前,中国北方的有些地区就已经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县城的名字“庐江”二字,最早出现于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是一条江的名字,这条江与这个县城有无关系,却无从考证了。
春秋战国时,这里属楚地;秦灭六国后,这里属九江郡;西汉始置庐江郡,隋朝改称庐江县,从此庐江县名一直延用至今。
此时的我,并不在庐江县城里,而是在巢湖市南门一所补习学校附近的桌球室里玩得昏天黑地……
一、杭州打工
一九九五年五月,勉强通过了所有会考科目后,我的三年高中就算毕业了。
在班主任的授意下,加上自知之明,我和死党H放弃了当年的高考。
H去了他爸承包的工地上打工,而我去了杭州一家冰箱厂打工。
二姐夫曾经是这家冰箱厂的老员工,跟厂长很熟,经他的引荐,我又是个高中生,所以顺顺当当地混了个质检员的工作。
质检员的工作不算复杂,也不太累,只是需要细心,我一向不是个毛躁的人,所以应付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工厂长期三班倒的生活,容易使人浑浑噩噩昏头搭脑,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一眨眼,国庆节就要到了。
有一天上完早班回来,发现当初送我来杭州的二姐夫和父亲一起出现在我的集体宿舍里。听二姐夫说,是父亲不放心我,非要让他带着过来看一看。
怎么能放心呢?一个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刚出校门便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独自在陌生的城市里打工生活,怎么能放心?
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尽地主之谊,二嘛打工几个月也攒了点钱想趁机炫个“富”,所以这顿晚饭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由我来作东。
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口味不错的土菜馆,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是租住在附近的打工仔,一个个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喜欢惹事生非。
就在我们正吃饭的当口,隔壁两张桌子因为争一条板凳而大打出手,其中一个年青人被对方用砸掉瓶底的啤酒瓶戳得满脸是血躺在地上呻吟不止。
等我们反应过来时,店里其他桌上的吃客早已跑得精光,就连老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看样子我请的这顿饭无法结账了。是非之地不宜久留,还是赶紧离开为妙!
等我们快回到宿舍时,隐约听到不知是110还是120发出的刺耳的警报声。
经此一事,父亲坚决要求我马上回到学校去复读,准备明年再参加高考。
于我,经历了这几个月的打工生活之后,初来时的新鲜感已被日复一日的三班倒消磨殆尽,况且现在我也真的有些想念那个温暖的家、那些熟悉的人!
十月已是冰箱生产的淡季,二姐夫又是厂里的老人儿,由他出面厂里很快就给办妥了离职手续。
二、参加补习
回家的旅途,总是轻松和愉快的。
由于补习学校九月初就已经开学,为了我入学的事情,父亲颇费了些周折,好容易才把我塞进了庐江县城东门的一家补习学校。
就这样,本以为永别了校园的我又回到了校园里。
因为底子差,玩性重,县城又比原先高中所在的盛家桥镇上加倍地繁华热闹,当初回来时下定决心所说的“一定要好好学习”很快就成了一句空话,打台球,看录像,逃课闲逛,我又故态复萌一发不可收拾了。
秋冬春夏,一年倏忽而过。
高考过后,落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当听到一起复读的高中同学不时有捷报传来的时候,我的心里多少也会有一丝失落与懊悔。
父亲眼见我打工不成,复读又不认真,也是绞尽脑汁无计可施。
但父亲并没有死心,毕竟我的学习曾是他的骄傲。想当初,小学年年班级第一,初中也是名列前茅,如今这好汉呀也就只能提提当年勇了。
父亲想着,如果把我送到远一点陌生的学校,没了玩伴,或许就能够定下心来好好学习了。
于是,我在县城补习了一年之后,又来到了市里补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家巢湖南门补习学校。
虽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但很快我就又融入了那里的台球厅,录像厅……
三、决定参军
三个月后,盛家桥镇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又开始了。
往年这事儿好像跟我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是家中独子,又在读书,父母万万不会舍得送我去参军。
这一次,情况好像有些不同。
父亲趁我从学校回来取生活费的机会,跟我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宝儿啊,你看要是实在不能定下心来学习,要不就去参军吧,到部队考军校,也是一条出路啊!”
此时父亲已从镇上的铸管厂回到了村上当支书,征兵也正好是他负责的份内工作。
村里的适龄青年大多不愿参军,因为村里流行一句话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家里愿意送去参军的大多是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后生,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像我这样高考落榜抱着考军校的目的去参军的。
经过一番天人交战,我决定了,去参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