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样说一下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部分中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并不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句,但是这首诗仅仅凭后两句是难以体会全诗的意味的。这首名为《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旅居洛阳时所作,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讲述的是李白在洛阳的时候,在夜晚听到一段笛声,这个笛声在夜晚的洛阳城传的特别悠远,由此,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于是有了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必须放在一起品读才比较合理。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里面还有个典故,就是曲名《折柳曲》,古代人送别的时候,喜欢折一根柳枝相送,据说“柳”同“留”同音,有挽留,不舍的意思。顺带题一句,古代人提到“灞桥”也是说送别的意思,在古时候,长安灞桥那是绝对有名的送别之地。
回到李白的诗,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如果把同样的意境写成散文,绝对是一篇美文,旅居异地,夜闻笛声,笛声悠扬,曲目感怀,思乡情切,愁绪满怀。我如果是语文老师,肯定会让学生根据这四句诗的意境改编成一篇现代的散文。
在现代诗中,沈尹默的散文诗《三弦》所使用的手法其实跟李白这首诗有点形似:
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沈尹默始终没有见到谈三弦的人,门外的老人也没有,但他们都为三弦的旋律所吸引。
读诗跟读文不同,需要一份心境的感受,年少时候应该多读诗。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