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在《人生最可怕的状态是不知不觉》和《人生最高级的境界是知己》两文中,我既讲了自己“不知不觉”这一人生现状,也讲了自己日后想追求的“知己”这一人生理想目标。
在管理学中,有时候我们把理想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叫做“问题”。
问题下一层是真因,依据真因和确定的具体目标,就会生成对策,把对策物化为可执行的计划,便是工作中自己“应该”做的那些事。
这些应该做的事,我们常用一个PDCA的循环来管理,直至原有的问题解决。
随着原有问题的解决以及更高一层理想目标的挑战,新的“问题”又会出现,然后进入到下一个类似循环。
工作的进步,以及工作进步带来的个人能力(包括认知)的提升,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完成的实现的。
生活,亦是如此。
01 总是在快速前行中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每一个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起初都是有一颗坚定的初心和一份清醒的认知的:我要通过工作历练自己,提升自己,证明自己。
这个过程只要我一直努力,会让我有更高的岗位,有更好的收入,从而自己有更大的能力去照顾自己的家人,我必须为此全力以赴。
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会犯错,我会挨批,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所以我必须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
父母告诉我,批评你帮助你的人是你的贵人,要珍惜;《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告诉我,“职业生涯早期,锻炼最大是最好的工作”,要珍惜。
起初,这一切是如此清晰,如此美丽。
后来呢?
当发工资的时候,你得知那个同事工资比你高,但你认为他水平不如你,也没你努力,你工作的热情因此有点降温;当年底发奖金红包时,你又得知另一个同事比你多,这回心里不是降温而是开始冰冷,这个过年有点像过山一样沉重……
过了年,你又长了一岁。于是你觉得自己更成熟了,懂得更多了。你开始把“全力以赴”工作的时间抽出一部分去观察许多人和事。“果然”,和你想象的几乎一样,这个组织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
这个时候,除了父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话,你开始接触并“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其它。
幸运的是,你居然找到了“知己”(知己!老杨可说了,这可是人生最高级的境界!)。
据说,你和你的“知己圈”还开了会,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你给老子多少钱,老子就给你干多少活儿!”
据说,你们越来越心有灵犀,不断召开了一系列的“遵义会议”,这些会议快速改变着你——
能力有用吗?努力有用吗?不如跟领导搞好关系!
他凭什么批评我处罚我?谁不犯错?至于吗?当个小官就拿着鸡毛当令箭!最讨厌这种人了,我爸我妈也不敢那么和我说话!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走,喝酒去!
再后来,我们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现在的自己……偶尔也会想起当时的初心和那份认知,可又感觉回到那样太难了……
人生当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谁又没有当初的理想?谁又不心怀“真实、善良、美好、团结和博爱?”
可是,江湖太险恶了,人际关系太复杂了,人生太艰难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啊!
不,朋友们,其实不是这样。
不是生活改变了谁,是生活根本不认识我们是谁。
不是命运捉弄了谁,是命运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
生活和命运都很忙,没空搭理也懒得理我们。
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这既是我们不再天真不再快乐的原因,这也让我们开始拿着错误的人生地图离目标越走越远。
02 心等,心灯
生活中的常识告诉我们,走错路,看错人,是眼睛出了问题。因为眼睛是用来辨别方向和识别参照物的。眼睛花了,眼睛模糊了,甚至眼睛失明了,我们就会看不清,就会看错,就会看不见。
提到“眼”,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另外一个词。
对,就是心。
不是因为“心眼儿”,而是因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甚至是因为“心明眼亮”。
所以,在快速前行中迷失了最初的方向,眼睛看不清了只是表面的现象,有可能是我们的心不明了。
看看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关于“心”的部分警示吧!
心明眼亮,心平气和,心满意足,心甘情愿,心领神会,心有灵犀,心灵手巧,等等。
心浮气躁,心急如焚,心乱如麻,心慌意乱,心醉神迷,心灰意冷,心惊胆颤,等等。
虽只是部分词语,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看,好像每一个词都带有画面感——因为,这一切我们都很熟悉。
从上面一栏的“我心光明”,到下面一栏的“我心晦暗”,我们仿佛也能看到,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自乱阵脚,自相残杀(和自己的这颗心),直至走向枯萎,甚至可能走向死亡。
我们也再次看到,心和手、眼、气、意、情、神甚至灵都有关系,还有可能是先后关系,主被关系。
这种关系,我自己把它称之为“心为王”。
我们在快速前行中迷失了方向,就像在黑暗中前行。
黑暗对光明。有灯即光,无灯即暗。而这盏灯,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灯。
《六祖坛经》中说:“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意思是说,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
我个人理解,这个“一灯”,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灯。
如果我们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进入到一种迷茫和黑暗之后,假如自己可以把心灯燃起,它的光明会让我们再次找到那个“本我”,即怀有起初初心和信念的那个我,那个知己,与他重逢,握手言和。
对于“心灯”本身的功能和正确性,我们不用怀疑;我想年龄到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应该理解和赞同这个结论。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告诉我们:“良知,是天命赋予的属性,这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它就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凡是有意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如果它是善念,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如果它是恶念,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先生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之一,倡导也践行着“致良知”,并“知行合一”。
我们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03 心灯是如何熄灭的
我们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中,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相关的答案。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a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和《道德经》因“无为”等思想内容而备受争议,且第三章内容展开本身也很复杂,所以我直接讲这段话对自己的启示。
老子在这段话里其实讲述了“四大社会乱源”,分别是名、利、欲、知。
忽然在某一天看到这段文字时,就想起了自己,想起了许多认识的对人生有同样不快乐和迷茫的朋友们,想起了我们的交流,想起了我们所拥有的。
当我把文中的“民”看作“己”时,便觉得理解了一些老子在几千年前对我们的警示。我们大部分不快乐不就是为了名和利吗?
名,其本质是别人对你的评价。
利,其本质是别人给你的好处。
欲,是基本需求以外的东西,不要把欲理解成欲望,老子也没有反对人有欲望。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基本需求,基本需求不叫欲,除此之外的才叫欲,无欲,就是不要有贪念。
知,就是争名夺利的心智;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个“不敢为”是指不要胡作乱为,并不是反对大家勇敢去作为;整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也是提醒和警告我们,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要胡作乱为,为人处世要有所敬畏。
《道德经》中的“智”,和我们常说和理解的“智”,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点我们通过以后的共同学习,会慢慢了解到。
同样,“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在有一定成就之后(绝大多数普通人到了中年其实都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并没有顺利地向“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幸福”这个第三层次顺利挺进,这和我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努力甚至心思,放在了名、利、欲这三者上有很大关系。
决定我们停留在“名、利、欲”这个舒适区,同时在背后操纵让我们渐渐远离幸福的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我们争名夺利的这个“智”。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人较其他人小有成就之后,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一些:在管理中当了领导的人这种效应尤为明显,一开始都很真诚并谦卑,也从内心认为是组织的发展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是领导信任给了自己锻炼的机会,但后来就慢慢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和了不起。池田大作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权力的魔性”,把这种“觉得”称之为“错觉”。
其实,老子在几千年前早就非常清晰地警示过我们了。
我们的这个“智”如果再过头的话,自作聪明达到一个新高度时,便会不再敬畏规则,不再敬畏规律,不再敬畏自己的内心,开始胡作乱为,做不该做的事情,做违背内心意志的事情。
再往后,不是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后悔,就是被自己的良心谴责终生。不管拥有多少名利等外在的东西,幸福早已把我们远离……
而这种“敢为”,就是因为我们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心存侥幸造成的。
所以,老子一直都提倡“道”,让大家在合理的程度上按照规律去为人处世,就活得真实、自然、幸福,也避免代价极高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毕竟,生命只有这么一次,又有什么东西比生命和幸福还宝贵呢?
老子这段话是讲给君主治理社会和王国的;我常想,作为王的心,治理我们身体这个王国,可能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不是自己的房子不够住,不是自己的车子不能开,不是自己的钱不能维持生活,不是自己的夫人不贤惠,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也不是自己一点成绩也没有。
不,不是;而是别人有好几套房子,别人有豪车,别人钱更多,别人的妻子更漂亮,别人的小孩学习更好特长更多,别人比自己职位更高更有面子……
对于国家,名、利、欲、知,让民心大乱。
对于自己,名、利、欲、知,让本心大乱。
心乱了,心暗了,眼怎么再明再亮?
眼睛模糊看不清了,我们怎么会不迷失最初的方向?由于看到许多人都在这样做,唯恐落后,所以我们必须“快速前行”。
所以,我们总是在快速前行中迷失了最初的方向。直到有一天,这颗心疲惫不堪,再也跑不动了,跳动不了了,就会渐渐死去。
心死了,心灯就熄灭了。
近代的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则从机理运行角度讲述了这个过程:“每人都有一个心王,这个心王即是第八识。八识外面还有七识、六识、前五识等。前面那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贼,六识即是意贼,第七识即是末那。它末那,一天到晚就是贪着第八识见分为我,引起第六识率领前五识贪爱色生香味触等尘境,缠惑不断,把八识心王困得死死的转不过身来。”
可能较之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佛教或是禅宗让大家更在争议之后觉得玄乎,我自己也知道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因此让部分朋友不解或者误解,但这,是我真实的学习经历,也是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还是这样表述出来,特此说明。
这段话中术语也比较多,但我觉得大家无论是否感兴趣或知晓多少,从这段有画面感的文字中,其实结合我们自己真实的经历,不难读出或认同其中的道理。
想身体健康,也知道啤酒海鲜对自己的痛风不好,但心王还是常常会被其它七识捕获;想减肥瘦身,知道太多美食甜食会让一段时间的努力报销,但其它七识还是会用“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呀!”来让你“失身”,甚至“眼耳鼻舌身”这五贼当中一个小小的鼻贼,通过“美味”这一尘境,就让你的心王落马成贼。
这一切,其实并不玄乎。
最后讲现代的,大家就一下子理解和接受了。我们在上一篇《人生最高级的境界是知己》中,曾经谈到了幸福的四种类型和四个层次,其中第二种是“获得成就感”,第三种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幸福”。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会停留在第二层次,不再向第三和第四层次继续前进。其原因是,我们会被成就或竞争缠住手脚。
哈佛大学泰勒• 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公开课》中谈到:“我们的幸福,不但依赖于取得成就,而且还依赖于取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就。我们必须有比别人豪华的车,比别人更多的钱,比别人有更高的职务等等(看看,美国人也这样!)。这时,追求幸福成为一种痛苦,因为我们必须在总体上要优越于别人,我们会感到精疲力竭和无益,会怀疑自己付出努力到底值不值得(天呐!也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精疲力竭之后,就是吹灯拔蜡。
名缰利锁,利锁名牵;欲壑难填,利令智昏;最后,利欲熏心,心…...
古、今、中、外,生而神灵的我们,在快速前行中,在努力追求自己幸福的道路上,终于用名、利、欲、知这种东西,成功地把造物主赐与我们的心灯熄灭。
04 亲手点燃自己的心灯
人至中年,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最容易像上文中所说的那样,疲惫不堪,心王被俘,本心大乱。
心灯的熄灭,可能让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因迷茫和未知而恐惧——谁处于黑暗中不是如此呢?何况我们身上还背负着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但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命运的恩赐。
黑暗中的迷茫,或许也会让我们开启真正的思考;一段时期的死寂,才会有新的东西“生”出来。
如果我们能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或是贵人的帮助和高人的指点,重新找回奄奄一息的心王,重新找回那个一生都要追求的人生目标,我们就能重新点燃自己的这盏心灯。
有灯即光,有光即明。
心灯重燃,捆绑心王的那些让我们深陷不能自拔的名、利、欲、知,再没那么可怕。它们就像西天取经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没有它们的出现,没有同它们的作战,怎会获得重燃心灯的能量呢?
亲手点燃自己的心灯,会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次重生。
心就是本我,心就是自性。
只要你记得它,心灯不点自亮……
重新上路,这次定是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行。
05 关于“心”最美好的词
前面我们谈及了许多关于“心”的带有生命的词语。
我个人最偏爱的一个,则是“福至心灵,心灵慧开”。
智慧智慧,智与慧是不同的两个词。
“慧”对于我们要过幸福的一生至为关键;但心灵才能慧开,而心灵又需福至。
福从何来呢?
幸福幸福,或许是与“幸”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