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柏林!
这两天,表妹受邀,代表毒舌电影来到柏林电影节——
今年过节不收礼,看!电!影!
看这两份册子,分别列着20号和21号在柏林各大电影院放映的参展电影。
一天,100多场。
嘿嘿,可别羡慕坏了——
大料,还在后头。
在柏林,除了吃吃喝喝,看看电影,表妹还有另一件要事——
参加同时在柏林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璀璨之星”。
为什么“璀璨”?可不是浪得虚名。
这是一次在柏林向亚洲电影的举杯。
说起柏林电影节,虽国际化,依然以欧美电影为主,尤其是主竞赛单元。
前天晚上,表妹参加了一部美国参赛片《别担心,他不会走远的》首映礼。
现场金发碧眼居多,盛装出席,欢呼口哨此起彼伏。
但看完之后,表妹心里有些犯嘀咕。
这部电影有那么好吗?
仅在国内,表妹就看过更好的。
但翻找一下那两份观影名册,亚洲电影果然凤毛麟角。
就那么几部。
坦白讲,论质量,亚洲电影绝非远远不及——
它们只是缺乏关注。
谁来关注?关注什么?怎么关注?
乘着这场前沿影势,“亚洲璀璨之星”应运而生。
这,又是一次以电影为话题的碰杯。
就在前天,表妹参加了“亚洲璀璨之星”高峰论坛。
看照片——
中间那帮大咖,从左到右,分别是中国导演张杨、冯小刚、韩国导演金基德、日本制片人市山尚三,以及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
这么说吧,他们说过的“电影”,比表妹掉过的头发还多。
一定有人问了,一帮语言不通的电影人,又是普通话,又是韩语,又英语,又日语的,不麻烦吗?
可别操心了,人家带着使命来的。
金基德说——
欧洲主要的电影节,比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他们都有自己的选片标准,但这还不能完全代表亚洲电影的面貌和最新动向。
我们必须把那些引起我们自己共鸣的电影,带给更多的观众。
冯小刚也说,亚洲有很多优秀电影,但能够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寥寥无几。
我们认为19部好的亚洲电影,带到柏林电影节——对于亚洲电影和导演的帮助便也更大。
所以,亚洲璀璨之星,便是一个给亚洲电影展览的绝佳窗口。
当然,这,还是一轮对醇香电影的品味。
该奖由亚洲电影电视推广促进会、北京电影学院、《看电影》杂志共同举办,目前虽人气不大,但专业性绝对不低。
看看这评委会阵容——
金基德(韩国导演,国际电影节常客);
市山尚三(日本制片人,屡次与贾樟柯、侯孝贤合作);
文隽(中国香港全能电影人,演员、导演、制片);
巴巴克·卡里米(伊朗演员,代表作品《一次别离》);
曹保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导演代表作《烈日灼心》);
莫里兹·雷多(德国演员,代表作《罗拉快跑》)……
都是电影领域的佼佼者。
他们从亚洲范围内的49个国家和地区,甄选出19部入围影片,颁发7项大奖。
到底眼光落在了谁身上?
马上为你揭晓(放心,绝不是什么野鸡含金量)——
最佳新锐奖:钟楚曦
她接受了表妹的采访(是专访哦)。
钟楚曦在《毒舌》的人气很高,表妹平时也没少跟同事议论她。
等到当面同她说话——讲真,表妹是有点怂的。
你看这些写真,这些眼神……
不过,一坐下,钟楚曦就温和笑了起来——
真的就像《芳华》萧穗子。
得知表妹来自广州,从小在广州长大的钟楚曦大方说起了粤语,让异域思乡的表妹顿时泪眼汪汪。
钟楚曦说,她是有粤港情怀的。
从小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特别想拍一部粤语电影。
但是现在,想要遇到一部好的粤语电影,不容易。
深受港片浸染的她,也喜欢港片的那股市井气。她深知哪怕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性格。
在《芳华》,女生宿舍“围剿”何小萍的一场戏中,钟楚曦饰演的萧穗子也在场。
这场戏不在她身上,她只是远远地旁观,但又不能置身事外。
夹在冲突间的萧穗子,不停地摸手臂、看窗外。
从肢体语言上来说,这些都是不自然的动作。
摸手臂,不是因为真的冷;看窗外,也不是真的关心雨下得有多大。
都是掩饰。
她知道自己既是另一个“何小萍”,也是霸凌者,但她两个都不想当。
她的家庭成分并不比何小萍好多少,这样的集体霸凌,也有可能发生在她身上;为了自我保护,她立场上要站在霸凌者的一边,可是良心上又隐隐作痛。
这种清醒中的挣扎,让萧穗子成为故事最合适的叙述者——
她躲在暗中洞悉了人性的残酷,又代表超越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对“何小萍”们表达同情和忏悔。
“人一定要有血有肉”,钟楚曦说。
“那设想回到《芳华》的年代,你觉得自己的命运会更接近电影中的谁?”
表妹问完后,钟楚曦不假思索地回答:
“还是萧穗子”。
随后,提及喜欢的演员,她列出的名单里,国内有张曼玉、章子怡、舒淇、周迅等;国外也有茱莉亚·罗伯茨、娜塔莉·波特曼、鲁妮·玛拉、梅丽尔·斯特里普……
听出来没,这些女演员都有共同点。
独立、有个性、不随大流。
也许,坐在表妹面前的,会是下一个中国的大女主。
而在此之前,“亚洲璀璨之星”给了她一个率先的肯定——
新锐。
最佳编剧奖:严歌苓
严歌苓老师告诉表妹,《芳华》之后,它的电视剧版也即将推出。
不同于电影的删繁就简,电视剧版会扩充情节,着墨于何小萍和刘峰二人的情感线。
为此,她把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说也融合了进去。
记得,《芳华》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是,老实人为什么总是被当作时代的牺牲品?
表妹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严歌苓。
在《芳华》小说中,刘峰、何小萍、何小萍的父亲、萧穗子的父亲……似乎都能看到相同的遭遇:好人受难,善良被欺。
为什么?
严歌苓说,她更想探讨和理解的是,一种宗教境界的善良。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在被辜负时,依然会选择善良。
就像刘峰,吃亏或不吃亏,占便宜或不占便宜,这不在他的考量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善良的心灵才是最宝贵。
他已经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怎么还会拿它去换其它的东西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牺牲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芳华》才需要正视那些被牺牲掉的人。
说到严歌苓的小说,它们已经成了最受中国导演信赖的素材库。
从早年被李安看中的《少女小渔》、陈冲拿下金马奖的处女作《天浴》,到张艺谋的《归来》、冯小刚的《芳华》,乃至已经被曹保平买下的《白麻雀》。
大家都信任她的故事。
严歌苓说,她现在对时间的分配,一年写小说,一年做编剧。
“写剧本前会大量看经典电影,而写小说时会多读诗歌。”
前者是为握住电影质感,后者是为回到语言的锤炼。
表妹还追问,会不会想做导演?
严歌苓回答——
想做好自己最有天才的事情。
这样勤恳、稳重而敏锐。
无怪乎她是最佳编剧。
最佳制片人奖:张杨
(《冈仁波齐》)
不光制片人,张杨也是《冈仁波齐》的导演。
获奖感言里,他这么说:“评委会把最佳制片人颁给我这个导演,看来还是舍不得这部电影。”
幽默之外,不得不承认,《冈仁波齐》的确是2017年的一场电影奇迹。
成本约1200万,票房回报率达200%。
嗯,表妹在用商业数据来衡量一部聚焦朝圣的艺术电影……
这的确像是文不对题。
但换个角度,这样的数据,不也证明了《冈仁波齐》在大批影迷心目中的魅力。
最佳女演员:茱蒂蒙·琼查容苏因
(《天才枪手》)
在论坛外的德国寒风中,表妹一眼认出了茱蒂蒙。
与表妹紧紧相依的羽绒服相比,她身着一件单衣单裙,面带微笑,大方而自然。
原来在街拍。
这位“高级脸”,因《天才枪手》在中国热卖,她也大受关注。
这么说吧,看她第一眼,可能会忘;看她十眼,可能再也移不开目光。
一如她在《天才枪手》演绎的天才小琳——
自信、独立、雷厉风行。
握笔,也像把着利剑。
这不,能压倒颜值的气场,就是传说中的演技啊。
最佳男演员:张震
(《绣春刀2:修罗战场》)
修罗战场,一定困着人。
张震饰演的沈炼,就是其中之一。
要欣赏这个人物,你得明白,他决不是个英雄——每一次出手,都是无奈,都是情急。
要诠释修罗战场中的困兽,最要抓住的是一对矛盾的特质。
他的疲惫,和他残存的斗志。
随手截张剧照。
最佳导演奖:塞缪尔·毛茨
(《狐步舞》)
这是毛茨的第二部电影。
在此之前,《狐步舞》已经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奖评审团大奖。
烂番茄新鲜度100%。
有影评人如此说——
一部形式上极妙的作品。它不单在自己的结构和节奏中散发着强烈的自信,还包含着今年(2017)最动人,最难忘的意象。
啧啧,每一个字,都在称赞导演的功力呢。
评委会特别奖:冯小刚
在这个异常红火的贺岁档,我们发现,作为首先提出贺岁片这个概念的冯小刚,反而暌违多时了。
《芳华》是他又一部走心的作品。
故事是关于他和严歌苓共同经历的文工团生涯,但他们二人的“芳华”,又很不一样。
冯小刚说,电影是“圆了自己一个梦”。
“拍这个,就是这段生活给我的印象特别好。”
80年以后对一个少年来说,再也不可能有这种享受了,可以不上课,读的书绝对是因为有兴趣才读。85年之前社会上还没有什么更有意思的事可干,那个时候文工团还是有一种优越感,穿军装,所有部队的待遇都有,但是又不需要去拉练。在文工团,周围都是跳舞的女孩,唱歌的女孩……一个乌托邦。
《芳华》,是冯小刚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曾透露过自己的“心愿清单”,前三部,《天下无贼》《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
而到《芳华》,心愿已了。
那,下一部会回到贺岁片或喜剧上来吗?
冯小刚说,现在好像回不去了。
因为……
“没太大意思。”
现在看到的喜剧都没有什么想象力,靠演员夸张表演、形体、表情,一惊一乍,乃至扮丑。但我认为有意思的喜剧是,特别严肃地在讲一件荒谬绝伦的事。
但不得不说,喜剧还是更容易卖一些。当年,他两个星期就写完《非诚勿扰》剧本。
比起单纯追逐票房上的成功,现在的冯小刚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口碑。
他多次谈到一个词,逆袭。
口碑改变票房,最近一年中,这种现象已经发生过很多次。
比如《冈仁波齐》《二十二》《芳华》。
现在中国电影正在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观众越来越尊重诚意十足的电影,对没有追求只为赚钱的电影,予以拒绝和抵制。
冯小刚还特地提到了一部新片,《红海行动》。
早在电影上映前4天,他提前看了片,就在朋友圈提醒贺岁档其它几部大片,小心了。
“一道硬菜。”
果不其然,《红海行动》从一开始排片被压制,只有10%,到几天前,已经逆袭到了日票房冠军。
“观众的口碑,给以为掌握了市场规律的人又上了一课。”冯小刚说,这种事他尤其喜闻乐见。
还在怀疑么?
这些电影,绝对会改变世界看往亚洲电影的视野。
好了,是时候采访一下“亚洲璀璨之星”的主办方——亚洲电影电视推广促进会的秘书长沈东军。
他这样解释与柏林的渊源:
与柏林电影节主席是十多年的好友,连续两届亚洲璀璨之星都受到柏林电影节的关注,期待有更多优秀亚洲电影进到柏林电影节展映。
的确,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三大电影节的最高奖,就是在柏林(1987年《红高粱》)。
当然,来自毒舌的表妹也非浪得虚名。
“既然有意帮助中国电影,为什么很少投资制作,而选择举办‘亚洲璀璨之星’?”
沈东军很坦率地说:制作电影,有风险。
如果没有能力拍,而非要拿钱去拍,未必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他要“帮助”,但他选择另一条路。
举办“亚洲璀璨之星”。
我们促进了这些电影的曝光,让世界人民知道了它们——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也得益于我们独特的资源。
能够把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带给世界。
这,或许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沈东军接受毒舌专访
亚洲璀璨之星,目前是第二届,客观来说,它的影响力还在蔓延。
但它的品相,自目前看来,已跟那些捆绑流量明星的野鸡电影奖泾渭分明。
还是那句老话,奖项再小,也要自重。
到头来,真正配得上奖的,始终是作品,而非人气。
在这场颁奖晚会,表妹尤其记得一个细节。
评委之一的金基德在给冯小刚颁奖时,冯小刚先鞠了下躬去,几乎同一时刻,金基德也弯下腰来——
两位资深电影人,即便言语不通,也在相互欣赏和尊敬中,展现出了亚洲电影人共同的风范。
学习,交流,进步。
这种好与好的击掌,不就是最大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