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过,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和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略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英雄所见略同,继齐白石、徐悲鸿等后中国当代画坛的又—位大师吴冠中先生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生命也有着相似的感悟。
几天前看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的“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其中来自新加坡国立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的111幅吴冠中的作品,他在各个时期的文献、图片、文章手稿等内容,细致又立体的将吴冠中先生的生命故事呈现开来。我通过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和经历,感受到了他对于“美”极致的追求,感动于他将真情实感融于艺术创作中的坚持,更是对他敢于打破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界限,力求创新的精神,甚至是终生投身于艺术的经历所打动。
与其说时代造英雄,倒不如说是选择成就人生,吴冠中在16岁时敢于违背父亲的心意,抛弃在当时非常有前景的学术方向工科,选择了不被外人看好但他却无比热爱的美术作为自己的专业和终生的追求,现在看来是件大胆创新又非常有魄力的事。他的一生从事艺术教育,视美育为他的天职,他认为对于美的教育培养美感远远大于技巧、优于标准。
虽然吴先生早在学习美术初期就打下了诸如建筑学、素描、水墨画等夯实等基础,也有专门对于点线面等形式标准的训练,在他日后的留洋经历中也受到了西方美学和绘画的熏陶,但他并不会拘泥于形式,而是善于发散思考和总结,用“导演写剧本”式的思维方式将他所看到的人事物重新排列组合,思考背后的共性和差异,并将所有的一切融合后,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相较于一些艺术创作者追求风格对执念,吴先生认为,风格是外界的评价,是在一个人所有的经历后自然形成的产物,不用刻意寻找,相反,他在艺术创作中更加追求情感的表达,追求一个“真”字,真情的流露。
吴先生采访中的一句话特别触动我,“美是从生命的成长中来的,一个人生活得到自己精神的无愧,这是最安慰的”。有时候,钓鱼的人可能比吃鱼的人更快乐,亲临其境体验和实践的乐趣可能远远大于结果和形式本身。如何选择?只有“你”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