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的释义是恬静以修善自身。
更为朴实的理解是指始终以一种沉静的心态来修养身心。这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状态,静是心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相通之处:讲求自然,讲求顺应天理,而不逆势而行。
静是力量,与浮躁刚好相反。《心静的力量》一书中有专门阐述这一人生修养必备的状态,可见东西方认识同理。
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常常是这样两句话: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是古人修身静气集大成,古之先贤早有体悟。
有本书上记得有这样的事:
白居易在晚年隐居终南山时,常常以“面上灭除有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自勉,他说自己是“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所以在晚年,白居易希望自己能够平复内心的是非,让内心平静下来,感受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平和,到时哪怕身处寂寞,心也不会因为世界清静而害怕。
还看到这样的事例:
中兴名臣曾国藩的法宝就是“每日静坐养神发愤之功”,静坐养神是为了让心灵沉淀下来,回归平静,归于寂然,发愤用功一是为增长学识,二是为磨炼心性。
看到这些故事,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感染和触动,内心实际上也受到一些洗礼和净化。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坎坷经历,想一想年轻的时候多么鲁莽,有过与人争辩的面红耳赤,有过言语失范得罪人的事情,还有过一门心思较真求真的偏执,更有过心浮气躁静不下心的时候等等。这些都是年轻不注重修养,不注重积蓄力量所致,是人要经历的常态和过程。
好在历经艰辛和读书自悟,我们能从人情世故中体悟到了静的威力,从浩如烟海的书中读到了古今先贤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举重若轻的力量。
人在事上磨。王阳明如是说。
所以,在我们历经波澜起伏的人生道路,不屈不挠地奋斗到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克服了“躁”,进入了“静”,这是最大的人生收获,最大的修身处事之本。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如果认真总结,这就是大多数人成年以来,感触最深的人生状态了。
静是力量,静是修为。
很多的时候,当我们在愤怒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智,过后静下来的时候,才悔不当初。这实际上是我们自身不能控制情绪,受情绪左右。是不成熟的表现。冲动是魔鬼。所以才有了年少轻狂的说法。
多年以后,我们反复体味往事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初的不成熟不理智,还是历练少,没体悟之故。
就拿我们自身经历的人和事来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过程。我们都是始终抱着谦卑之心在为人处事,不断的磨炼和提升自己。
更多的时候,多数人尤其是终身学习具有成长思维的人,能够发现不足,即马上改正,可以说严于律己。修炼的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涵养和习惯。
所以说当改革当头,一些心浮气躁的人总会患得患失。相反,成熟恬静的人大气从容,坦然面对。放在改革大局中看,我们个人的利益得失算什么。更何况改革是越改越好,方向越来越明,人也会越来越支持越理解。
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所以说,与其去争论,去抱怨,不如活在当下去干好本职。让自己不躁,归于沉静;不能让自己处于不安之中,应该让自己处于一种坦然的状态。
实际上就是接受、接纳,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强迫的,不是被动的。这才是虚怀若谷,静以修身的最高境界。无此,则不能谈静,谈从容,谈力量,谈心态。
这就是成熟的人与不成熟的人的最根本区别。
永远是以静制动,以弱克刚。这是老子的箴言,也是真理。但往往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的人还是与真理相差甚远。
放眼这些年的奋斗生涯,对我半生影响至深和最为锻炼的就是在艰苦边远基层单位任职的3年。今天再回头看看,这3年成就了更加成熟的我。这是我最为沉静沉潜的3年。
3年里,我一门心思干好本职工作,不为名利所累,不患得患失,狠练心静的功夫。思路一变天地宽。我放下了一切包袱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抱怨,不消极,不愤恨。
我曾经在主要领导批评我时,转身骂了句脏话,尽管领导没有强调到,我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与我关系不大,但我很快平息情绪,以真诚的态度去干这件事,过后我们再没有过争执。
这使我明白:永远不要和领导去争辩!要改变的永远是我们自己。从此,我思路打开,连最难相处的领导和最不容易管理的部属我都能真心相处,共事融洽。说白了,是以诚相待,以静制动。
我曾经带队一来一去两次组织单位赴川藏线实地采风,开辟了很多先例。
我没有选择,看作是职责所系。即使再危险,也要走下去。提前一个月谋划采访大纲和重点,耐心细致地论证沿途的路况,可能遇到的情况,分析整个队伍情况,车辆、食宿保障等情况,还有预想不到的情况等等。
真正走下来,遇到冰雪路,意外停驶;天堑横亘,塌方不能行进,被困数个小时;夜宿崎岖山路,山风呼呼作响,而我们累得鼾声如雷……所有这些,我们都从容应对,按时保质安全完成采风任务。可以说,一个地方想不到都可能出不来,或者进不去,影响集体行动,影响采访计划!
我逐渐地悟到,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更不要与身边人过不去。只要树立一颗公心,凡事从集体利益出发,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本来看似不好办或者办不好的事也会顺利有效实施起来,并且最终达到好的效果。这就是静以修身,不为私利,从公理从正义从自然而得来的啊。这些年,我深以为然,百试不爽!
几年后,我以静修身的功夫终归迎来了再次进步的一天,而对于我这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一生当中要探寻和遵守的“心静的力量”,并且还要惠及身边的人,尤其是所处的环境,就是凡事要有利他的思想。这方是又上一个境界和层次啊!
太史公曰:
修身者,智之符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说的就是善于修身是有智慧的标志;树立名声是修养品德的终极目标。
- 唯有静,可治动。
- 动则躁也,静则安也。
- 这句话很好:“语言是银,沉默是金,那么行动就是钻石。”
这些正是时代、周围和我们自身所缺少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