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一年不买房,三五年白干;现在反过来了,是买了房,三五年白干。"这句话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十几年的天翻地覆。从抢房要靠"茶水费",到二手房挂牌量突破百万套,房市的冷热转换,藏着无数家庭的悲欢,也映照着经济转型的阵痛。
01 那些年,房子是"造富机器"
2010到2020年,是中国房市的"黄金十年"。那时的购房者,多少都听过"今天不买房,明天更买不起"的警告。在北京通州,2015年一套80平米的两居室总价约200万,到2020年涨到500万是常态;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员工聚集的板块,房价五年翻三倍的故事比比皆是。有位做小生意的朋友,2016年咬牙凑了首付买了套学区房,2019年卖掉时净赚的钱,比他十年开店的利润还多。
为什么那时房子如此"金贵"?城市化的浪潮是主推力。每年上千万农民进城,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结婚要婚房、孩子要学区,住房需求像潮水般涌来。而当时的房地产市场,还带着"支柱产业"的光环——钢筋、水泥、家电、装修,上下游牵连几十个行业,地方政府靠土地财政拉动发展,银行乐意放贷,普通人也把买房当成最靠谱的投资。毕竟,工资每年涨10%就算不错,房价却能一年涨30%,这种"财富效应"让谁都坐不住。
那时候的房产中介,是最风光的职业。凌晨带客户排队抢房、深夜在微信群发"最后一套"的话术,成了常态。有中介说,2018年他一个月卖了5套房,提成能抵普通人一年的工资。而没买房的人,确实可能"白干几年"。比如2017年犹豫没下手的,到2020年同样的钱,能买到的面积少了三分之一,相当于几年的血汗钱"蒸发"了。
02 如今,房市为何"掉了头"
转折发生在2021年之后。先是深圳、上海的二手房价格开始松动,接着蔓延到全国。有位杭州的购房者,2022年以400万买了套二手房,2024年想卖掉换房,挂牌350万都无人问津,算上两年的房贷利息,差不多亏了70万——这相当于他三年的工资。这样的例子,现在并不少见。
房市"掉头"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逆转。过去二十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超过200亿平方米,足够6亿人居住。而新生人口却在逐年减少,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千万,比2016年下降了近一半。年轻人更务实了,"租房结婚"不再稀奇,"躺平不买房"成了部分人的选择。一位95后程序员说:"每月还1万5的房贷,不如租个大平层,剩下的钱用来考证、旅行,生活质量高多了。"
政策导向也变了。"房住不炒"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调控,限购、限贷、房企"三道红线",把投机资金挡在了门外。土地市场也冷了下来,2024年不少城市的土地流拍率超过30%,地方政府不再依赖"卖地赚钱"。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后,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变了。以前觉得"房价永远涨",现在担心"万一失业还不上房贷",买房从"抢机遇"变成了"避风险"。
03 房市的未来
有人说,现在的房市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子"白菜价",河南某县城的新房单价跌破3000元,还送车位;另一边是北京西城区的学区房,10平米的老破小仍要800万。这种分化,恰恰说明房市正在"退烧",回归理性——房子的价值,越来越和人口流入、产业活力、教育资源等实际因素挂钩。
对普通人来说,买房的逻辑也该变了。如果是刚需自住,只要首付够、月供压力不大,什么时候买都行,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想靠买房"躺赚",恐怕越来越难。就像一位房产从业者说的:"以前闭着眼买都赚钱,现在得睁大眼睛挑——看地段、看物业、看周边产业,像选股票一样选房子。"
写在最后
从"一年不买房白干三年"到"买了房白干三年",两句话的反转,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房地产不再是经济的"兴奋剂",而是要回归"稳定器"的角色。未来的房市,或许不会再有暴赚的神话,但也不会再有暴跌的恐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其实是好事——房子终究是家,不是赌桌,住得踏实,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