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小王子终于又开腔了:“在沙漠上,真有点孤独。” “人群里也是很寂寞的。”蛇说。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
当我十八岁的时候曾经在政治课上学到过马哲中有关于“人”的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所有人一样,在高三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整天重复背诵的这句话却来不及去思考它的含义。然后就是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报道,时光匆匆,来不及想起,却已湮没在记忆里。
在我二十岁时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umuntu ngumuntu ngabantu”。其大意是“一个人因为其他人而成就自己”。彼时的我正在经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实习,被各种现实的残酷和同事之间的明争暗斗搞得疲惫不已,渐渐地对自己热爱且准备投身的行业心灰意冷,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质疑。大概是因为自身不够坚定的原因,人也变得孤僻,偏激,自以为历经人情冷暖,对待周边的一切人和事物丧失热情,变得冷漠、无动于衷。也许你要说我脆弱,幼稚,不够坚强,可是当时的我却固执的以为这就叫成长,并不断地为所谓的独立感到庆幸与自豪。
并不是要鼓吹孤独,也不是强调个人的渺小,只是渐渐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团队作业中,你会发现发现自己所谓的无所不能,无坚不摧,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幻想,用来隔绝来自外界的影响,掩盖自己的自卑,无力与格格不入。你认为的能力强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不会沟通,你的骄傲不过是他人印象中的不合时宜。至于特立独行什么的换句话说不过是奇怪而已。承认吧,你就是不行,你就不受欢迎。
很多年以来一直信奉所谓“人生而孤独”的哲学,却忽略了马克思的后半句话“却不甘寂,世界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你可以有自己的空间,你也可以保持沉默,可是孤独不是自闭,自我隔绝除了失去更多,谁也不是胜利者。
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不缺乏这种人,他既可以赢得别人的关注,也可以让所有人对他掏心掏肺,他能轻易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也能让所有人对他心服口服。一直以为那样的人总是是快乐的,积极的,无忧无虑的,就如同他们一直给人的感觉那样美好上进。可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就会知道就算是那样受欢迎的人,也有自己的疲惫与焦躁,有对周围的事物的不满。不同的是我们选择了抱怨,不听劝解,固执己见,最终与关心我们的人渐行渐远以至于最后的自我封闭,无人问津,而他们却选择了收起自己的愤怒与暴躁,换一种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同时也积极听取他人意见。结果显而易见,那些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既愉悦了他人也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更有影响力,也更成功。而我们只好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里嘴上假装不在乎,心里却羡慕得要死。所以说有时候,孤僻真的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拥护。你可以一个人孤独,却不可以在人群中孤僻。
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就群居动物,不管是一开始的生存需求还是现在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中,不可否认的是关系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东西。现在想来马哲课上所讲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确是有其实际意义。不管你是怎样的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自生活。收起你的小愤怒小任性,既然无法避免接触,那就努力去融入这个社会中去。把孤独和成功留给自己,把快乐和感动送给大家。虽然说实话尽管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让自己达到人见人爱的地步也没有收获所谓的成功与拥护,可是现在的自己却比以前变得更积极更快乐。你永远都不是一个人,保留自我的同时请试着去接受来自他人的意见,希望所有和我一样的人都能够通过他人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Umuntu ngumuntu ngabantu,共勉。
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