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的上亚马逊看看有什么有意思的书能买,碰到满200减80、满200减100、满220减120的时候更是觉得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简洁深蓝的封面,几何线连成的多边形,《午夜降临前抵达》,看介绍是旅行文学,评价还不错,便买来看看。
国内跟旅行相关的书,绝大部分是攻略类和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谈,“旅行文学”基本空白,所以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可算是珍贵物种。作者两次进入中东欧,思绪丰沛,笔触细腻,一个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条条小溪从各处汇聚成平静流淌的宽阔河流,流向下一个目的地。文字中有一些谈到“旅行”的文字,其中不乏深得我心者。
“真正的旅行绝不仅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
日常生活通常是简单的重复,不自己找点乐子,很难逃离无聊的情绪,而读书和旅行都能带给人无限的乐趣,乐趣不在于享受,在于看到古今中外人民生活的万千气象。看繁华都市的忙碌生活,看贫穷国度的荒野乡村,不局限在跟自己有关的一切,心便辽阔。
“经过长期艰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结交做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钱钟书《围城》
钱钟书的话也是我坚信的,无论朋友还是情侣,旅行是了解对方最好的机会,这当然不是指那种养尊处优式的度假。24小时无缝隙相处,彼此的脾气习惯秉性、对待人事物的方式、看世界的角度、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情绪状态等等等等,是验证两人是否合拍的最“快、狠、准”的方法。
“旅行让我一次次确认人生的虚无,然后在随波逐流中继续我的人生。”
出发、到达、回到原点,是每次旅行都要重复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移动着。离开固有的生活圈子和模式,跨过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看到我们不曾了解的一切,最后又回到生活的原点,怀疑那段旅程是否真的存在过。“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对这些佛教经典文字来说,旅行的过程是贴切阐释。
“这个旅行的感觉很像,除非你非常富有,一切都用钱打通,否则总需要靠着陌生人的善意,才能走到下一个地方。”
旅行对人的众多吸引力中,有一点是因为它充满变数,解开扣子的过程变得十分值得事后回味。我们习惯了都市的冷漠,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抱有信心。而旅行是良药,虽然途中偶尔会有不和谐的小插曲,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那些善意把我们安全的指向目的地,在旅行中常能发现人性中善良可爱的一面,我们获得的善意,让我们重拾对世间“小美好”的希望。
“‘travel’一词,来自古老的拉丁语,与宗教朝圣中的苦行和精神升华有关。在古代,旅行的最初形态和唯一目的就是朝圣......”
现代旅行成为一种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行者的意义在旅行团的走马观花中完全丧失,游客是一只只自己掏钱等着被填食的鸭子。相比于鸭子,我还是更想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都自己计划路线出行的原因,跟朝圣无关,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和感觉认识世界。
“在长途旅行中,你有时会丧失时间感和空间感。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显得那样遥远,朋友圈里的一切看上去都想精心编织的故事。因为你在移动中,并且夜幕已经降临,你感到自己身处国家之外、时间之外、此刻,你能面对的只有自己内心的黑洞。”
这是旅行中很有趣的地方,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生活忽然错位,从原来的生活舞台下了场,成为另一种身份,看舞台上的表演。在错位中,我们在固定生活模式中关心的新闻热点、人际关系、工作学习,变得模糊不清和不再重要,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一直在在意一些跟自身无关的无意义事件,有点幼稚可笑。在旅行中,我们看着车窗外不断向后移去的景物,这该是我们最容易观照到自己内心的时刻吧。
读这类美妙的文字总会让心痒痒的,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飞翔。不过在出发之前,期待的心情和预先的设想同样构成了旅行的一部分~身未动,心已远,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