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便听闻阿梗的大名了,也对她的画作了了解。我至今记得,初次见到她的画时,只觉得色彩清雅,线条柔和,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了解它、保护它。
那日匆匆忙忙中的惊鸿一瞥后,我便有很长一段时间未曾见过他们,本以为那些美好的、单纯的画会深深地印在我心上,可是,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它们的模样,在我脑海中渐渐变得模糊。有时偶然看到手机里保存的图片,可怎么也找不到初见时怦然心动的感觉。
直到前几天,我们再次重逢。
上海。我在手机上刷着iMuseum中的展览,确找不到一个让我心动的,直到,我刷到了阿梗的名字,我的心中一阵恍惚。
走进展厅,入目所见即是她的介绍,一头乌黑柔顺的短发,一个温婉的笑容,勾起了我的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展出的画分为四个主题——《橘涩水影》《卜鸟》《踮脚张望》和《木兰》。我发现,几乎每个作品都表现出了云彩的变化、田野的植物、甜甜的空气和浅浅的风,甚至雨水的温度。我想,这些一定是对阿梗而言特别敏感的东西,也是她最想表达的东西。这种感觉,就是诗意的感觉了吧,象她的画风一样美好。
看过整个展厅,我觉得她的绘画风格还没有定型,虽然都是色调浅淡,风格却是跳跃的。但是,她有她特别喜欢的方式,比如线条,比如水墨……而这些跳跃的风格、特殊的喜好,也终于成就了属于阿梗的私人订制的绘画风格。
《踮脚张望》是一部比较有深度的插画集了。他给我的感觉,整体基调似乎是回忆的,而不是现实的,所以带着一种隔着千山万岁张望的惆怅之美。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踮脚张望》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里面涉及的许多痛苦而美好的青春刻印,例如:亲情的抛弃,幼稚而美好的喜欢,自负与死亡,懦弱与抵抗,相遇与离别……很多我都没有经历过,却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有时我们旁敲侧击以下某个问换一种轻松的、梦幻的方式去解释哪些更残酷的,也算是一种抚慰方式了吧。
其实,在这四套惊艳的作品中,我最属意的还是《木兰》。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绘画技巧比旁的高。而是它的主题,它的境界让我痴迷。
《木兰诗》可谓不能再熟悉了,那年我们一起摇头晃脑背着《木兰诗》的声音,是我最美好的回忆,这部画中,木兰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无论是出征前温柔的小女儿情态,还是从军时坚毅无畏的男子情怀,只需要一眼便令人深受触动,细细品味,更是会让人沉沦于它的心中,有着一种英雄情结。我一直羡慕古代男儿“直接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志向,羡慕他们“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我是个女儿身,在父母的教育下“小来思报国”,我最向往“上马带吴钩”的潇洒……可是,如今的时代不该有硝烟战火,不该有家破人亡,这个英雄梦,被我深深地埋在心底。
可是,看到画中的木兰,她从可以闲看花开花落千年的深闺女子,变成了一个随时面临死亡却不皱眉的英雄,我的心中仿佛燃起了炙热的火焰,更加坚定了我报效祖国的梦想。
脑海中思绪翻滚,目光再次回到画上,看着纯净到极致的颜色,心也静了下来。这次会展的主题是“青春不散,时光不老”,画笔下无一处不是在渲染着青春的色彩。无论是木兰,还是画中的其他主角,我不知道他们老去时的样子,也不必知道,她们的青春有温柔,有热血,有爱情,有努力,这是每个女孩青春最美好的模样,它们不会褪色,不会模糊。会永远地,而是以它们最美好的姿态,存在在画册里。
我学习画画也有八余年的日子,前几年是真的热爱绘画,最享受的就是看着一个个美好的事物在我的手下活得的肆意潇洒,由我的画笔富赋予他们灵魂。后来,我热爱画画的热情未减,初心却变了。开始想着怎样的画可以被大家接受,所以画了不少我并不太喜欢或并不合适我的作品。
看了阿梗老师的画,内心深处许多最热血,最柔软的想法再次涌现。我恍然间明白了,画画首先应该愉悦自己,任何有价值的创作都应该是随心随性,而不是随潮流。
赏阿梗老师的画展,细细品味画中人的细腻情感,和画中的人物一起,热爱花草,自然,云雨和一切诗意的东西,在诗意中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