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的时候,走在零食区域,看到一个约摸四岁的孩子正哇哇大哭,他年轻的母亲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大约是孩子的奶奶走过去,哄着孩子“乖,我们下次再买”,可一点作用也没有,最后奶奶认了输,孩子从货架上拿走薯条,立马破涕为笑。
闺蜜在旁边看着:“幸亏我就没想过要孩子,要不我准被气死!”
我笑:“你猜,这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呢?”
她嘟着嘴:“还能怎么样?这样的孩子是被宠坏了。”
“是,孩子被宠坏了,她以后还会这么治家长的。”
逛完超市,我们一起去吃饭。餐厅里人很多,已经没了单独的位置,我们只好与一对母子拼桌。对面的孩子大约六岁,自顾自拿着手机玩游戏。
服务员端上他们的饭菜的时候,他的妈妈很温柔的:“别玩了,吃饭了。”他口里答着好,却头也不抬手也不停地继续着。
他妈妈耐心地劝着他,可他完全无视,一心只有自己的游戏。过了大约十分钟,我们的饭菜端上来的时候,妈妈终于火了:“给你脸不要脸!”直接抢过手机,一巴掌甩在孩子脸上,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我和闺蜜赶紧低了头,尴尬得不知该干嘛。幸好邻桌的客人走了,我们逃跑一样的赶紧端着饭菜换了桌子。
闺蜜吓得“这脾气也太火爆了”,我答“这也怨不得家长,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生气。”
闺蜜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我会不理他,看着他。”
“不理他?那他就不吃饭了?”
“对啊,我会告诉他,如果你选择游戏不吃饭,那么你就得饿,而且不可能有零食。”
“那先前超市遇到那个呢?”
“一样的,不理他,看着他。”
“为什么?”
“两个孩子表现不一样,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没有规则意识。”
很多人都会嘲讽国人一个现象,就是闯红灯。这个现象常常被用来说明国人素质不高,其实本质就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红灯停,绿灯行,这是规则,敢于破坏规则则是因为没有承担后果或者对后果存在侥幸心理。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都会教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孩子也会真的遵守得很好。可是当某一天晚上,路口空空荡荡,根本就没车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带着孩子闯红灯。孩子提醒说这是红灯,家长轻轻一句“反正没车”,马路就过了,却也让孩子的心里意识到:规则是可以破坏的。
再大一点,家长带着孩子买东西,出门前明明说好不能买说明东西。可到了商场,孩子一看到喜欢的就迈不动腿了,哭着闹着想要。一些家长会顾忌着公众场合,为免影响旁人,就给买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意识到:规则是可以被改变的。所以,细心的家长有时会发现,只要上一次通过哭闹的方式,家长妥协了,那就一定会有下一次。这样长大的孩子,在成年以后,面对自己的需求,也通常会采取孩子的方式去表达。
那像餐厅里的妈妈一样通过打的方式好不好呢?有些家长跟我说,他要什么,我不给买,打他一顿,挺管用的,以后他再没提过要买什么。
孩子是真不想要了吗?不是的,他只是把内心的需求压抑了,因为他知道表达了会挨打。
有的家人问:买也不行,打也不行,那要怎么办?其实,只要不理他就好了。
在心理学上,两三岁的年龄被称为第一个叛逆期。因为孩子会跑了,他觉得可以掌控自己了,意识上也有了我的概念,因此迫切地想要自己做主。这时候的孩子,会特别有被关注的欲望。不信你试试,上幼儿园的孩子,有时候哭的时候捂着眼,会从指缝中观察你的表情。一旦发现你在关注他,他会哭得更凶。可如果你自己做自己的事,完全不理他,一会就消停了。
对于餐厅遇见的那个玩游戏的小男孩,也完全可以不管他,爱玩就让他玩,但是他一定得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后果负责。比如玩游戏没吃上饭,又没有零食,他自然会饿,几次之后,他自己就会知道要停下游戏先吃饭。
最重要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要百分百的去执行,绝不能因为心疼而做出让步。因为家长只要有一次让步,就代表规则被破坏,所以后果一定要兑现。
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意思是说: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说:“你回去,我回来时为你杀猪。”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给他儿子杀猪吃,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从父母开始带头遵守规则的例子。科学研究,孩子6岁以前是养成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也有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请各位家长赶紧重视起来吧!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第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