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做名词解释题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如何结合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施教育的场所机构教育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便是所谓的狭义教育。
→在教育这个名词解释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明白什么是教育,我们能够区分不同于教育的其他活动,这便是意义,给我们的生活定了一个规范分类,其次,从教育的概念中,我们能够知道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就从个体社会化中我们能够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习者学会生活,同时是充分让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发挥属于个体自己的那份潜力的成长。
为什么要考这个概念达到熟记呢?这个概念虽然我们知道重要可大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没有联系到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因为在受教育中其实我们很容易忽略真正的教育这个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只有成绩论,教师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所以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去强化都于它的认识。
在这个概念中,还有一句话是:有目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这句话如果说成:是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那么就不对了,因为这样的活动还可以不是教育,如保护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医疗活动。(目的性,和培养人,是教育区分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显著标志)
学校教育:是所谓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在教育学的定义中曾有一个发展过程。刚开始是通常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而后来才由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由自然学科只有当人介入,当自然现象存在的矛盾转化为问题时,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进而推出:人类的教育现象也存在许多矛盾,但只有那些被有意识上升为教育问题的部分,才可以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另外,人类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由于后者探究的是“真”,回答的是 为什么,是什么 之类的问题。而教育学不仅要回答科学性的问题,更要提供人们该怎样做的规范性答案。
总结:对于由 研究现象→研究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侧重点在发生变化,对我们思想以及能力的难度要求都有所提高。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这也提醒着我们要注意到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以前的教学或者学习观念。要把所教联系生活教给学习者,教学中要有对问题观察敏锐意识,要承担起教学不仅是教课本知识或者技术,而是让学习者学会运用。
《大教学论》是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究其原因是他完成了两个重要的转变。
《新教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写成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家杨贤江化名为李浩吾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