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的两大发明——麻醉和消毒。其中麻醉很快就被推广并发展,但是消毒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种种阻难,在经过特别多的代价之后人们才发现消毒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病人痛起来会哇哇大叫,你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消毒这件事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你看不到细菌的存在自然就会被人忽略,但是这个影响却深刻而重大。
这跟《父母的语言》有什么关系?我们每个人看到孩子跟别人有差异的时候,基本是小孩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的时候,实际上看不见的影响就在孩子三岁之前,但不在物质条件的差距,而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语言。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而且孩子在3岁以前都是在模仿别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看到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他就学着做什么说什么,所以你看到你的孩子怎样说话的时候就应该要反思一下你是怎样说话的。如果父母每天说话都很不客气,甚至经常说粗话,那么别指望孩子能变的温文尔雅,讲文明讲礼貌。但是如果父母能够注意一下自己跟孩子说话的言辞,遣词造句,孩子也会变得不一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能力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这对他将来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婴儿时期孩子的脑海中就可以分泌压力荷尔蒙,也就是皮质醇,这种皮质醇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婴儿时期接收的信息会被无限的放大,就像我们常说的婴儿学习一门语言会比较容易,但是成人学习一门于洋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孩子最初的语言都是从父母那里的获得的,家庭中跟孩子说的语言越多,孩子获取的信息就越多,当重复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孩子的语言处理速度、学习能力等潜力都得到发展;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对小孩子讲一些不健康的语言或者经常对孩子发脾气,这些语言会伤害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也埋下了阴影。
我们总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其实不是幼儿园不是小学,而是在婴儿期父母愿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和孩子沟通,学习用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去帮助孩子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这种起跑线一当失去就很难追赶得到,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