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从来不是一个逻辑的问题,愿意生活下去的人,自有其生活的方式。” ——庐劲驰《误认》
不知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条大街上,看清了眼前路面上每一个细节,闭上双眼往前走。起初还觉得挺自然,但再走几步,不安会慢慢地涌上心头,哪怕明知道前面没有任何障碍还是会猛然的睁开眼睛。没有眼睛的世界,在我看来实在太可怕,我常常会想象盲人的世界,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的内心。
一个奇妙的机缘,本来在联合书店找寻着设计书籍的我,却偶遇了这本“照相簿”。题为《后遗——给健视人士·看不见的城市照相簿》,但这并不是一本真正的照相簿,而是一本诗集,书中收集的照片几乎都是失焦,作者自序“早在我把相机拿起之前,已对其中的内容视而不见。”的确,作者卢劲驰是一位视障人士。《后遗》是他九年残疾生活的人生纪录。诗集没有艰深的词藻、斑斓的意象,平实普通而贴近生活,只希望我们能聆听他的独白,就像有人手把手地拉着你,去触摸他平常用手掌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与质地。
诗集开始于《盲人自画像》, “遗失所有外语电影的字幕,遗失所有朋友,遗失旺角街头穿吊带衫的女孩。遗失银行存折,电视机,报纸新闻,书尤其是书。”字里行间似乎简单的描述,却会让人内心荡起涟漪,这不正是我们平常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么?但“遗失”却是视障人士的现实。
诗人开始反思。“我们可以不把这一切理解为一段个人不幸的命运,不把这一切归因于社会悲情的现实,不把一切匮乏的情况下我所能做到的一点卑微的挣扎视为表现我坚毅个性的条件吗?”“遗失”并没有带走诗人的思考,而让获得了一种态度《唯物主义的乐观态度》,他开始观察自己的生活,《放大镜》、《扫描仪》、《朗读软件》……他想告诉了我们他的世界。“一切对于残疾的疑虑,不过源于你一直怎样拥抱正常,怎样盲目地捍卫正常,怎样惧怕不正常,而虚构出种种对于残疾人仕的想象来掩饰自己不正常的本相。到底你是否仍在执着你现有的生活现状,仍然倾向把疑虑外化成为某种不可知的现实,仍然把残疾,这个本来就属于你生命本质一部份的经验,视为一个你无法理解的异乡。”“遗失”既是现实,又是习惯。在眼前失焦的世界里《定向》,在《支离》的光线中聆听《时间的和声》,跟着庐劲驰一起探索,从另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角度,不了解的一个触感的地方,去摸到这个世界。
在《后遗》里,作者始终没有渲染一种励志的情绪,没有豪言壮语,反而是诗人在失焦纷乱的世界里自嘲、反讽、无奈的喃喃、不安的重复……“一直以来只懂某种方式,曲折地把欲望投射在你们的偏见里,把自己看得更远离自己,失去自己甚至是失去重新接近自己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残疾。”读到诗人的忧伤,读到诗人无力,但我更读到了诗人在他一直“遗失”的生命里,从未“遗失”的一颗心,一颗坦然的心。坦然,保留了诗人那片心灵的净土,在跳跃不定的视像、失衡焦虑的世界里,看见自己,找回自己。
继续跟着诗人的呢喃,与诗人一同探寻他们所知的世界,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了解另一个我们所谓“健视人士”不为所知的一个角度,一个触感的地方,去摸到他们世界,而不是看到他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