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拖延就像蒲公英“,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啊!
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就出自美国的两位流行心理学专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一书,那是一个参加拖延治疗团体的学生说出的感慨。
作者从这个学生的感慨中进一步指出,对某些拖延问题不严重的人来说,拖延就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对更多的人来说,拖延就像一片蒲公英,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因为这些根蒂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共同生长。而人的感受,就像这丛生的蒲公英一样复杂。
引起人们拖延的根源到底有哪些呢?作者在书中的《了解你自己》一文中,为我们做出了分析。
1.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和压力。
这都是心理学家根据自己长期观察、长期研究做出的总结。
对亲近与疏远关系的恐惧,就是一种典型的拖延情绪。恐惧亲近的人,会觉得关系太近而令Ta不舒服;恐惧疏远的人,总认为自己决不能独立。他们只是利用拖延来逃避这些不舒服的感受。
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叫小阳,她的父母都去广东打工。小阳不想每天只看到奶奶一个人带她那么辛苦,希望父母至少留一个人在家陪着她。本来聪明伶俐的小阳,故意天天不完成作业,老师怎么做思想工作,都不见效果。没办法,只能告诉家长了。后来,她妈妈回来了,她的学习又恢复了正常。后来,在一次作文中,老师明白了小阳作业拖延的原因:她害怕年迈的奶奶太辛苦;父母不在家,邻居的孩子欺负她,她很害怕,希望父母能够陪伴她。
2.拖延的另一个情绪根源是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拖延者常以一种“期望式思维"来看待时间,或者将时间看做一个需要制服和取胜的对手。这种看待时间的态度,会激发更多的拖延。
作者认为,人对时间的理解,有主观时间和钟表时间(客观时间)之说。当一个人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处于冲突时,就很难对最后的期限做出合理的预测,就无法向着一个目标迈进,或者对自己要用多少时间将事情做完,没有一个概念。
另外,因为自己的主观时间跟别人的主观时间不同,别人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更吻合,你就有可能跟他们发生矛盾。当你跟别人在时间问题上发生冲突,会让你的拖延变本加厉。
比如,我们在等车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而与几个久不见面的老朋友欢聚一起时,却又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这都是对主观时间的不同感受。
3.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人的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到你会回避什么样的感受,而你所回避的(或者你没有回避的)会影响到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4.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来自于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自己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
也就是说,你在以往的家庭关系中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会在你的生活中延续下来,并可能在维护你的拖延倾向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自己在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上的忧虑,也有可能是构成你形成拖延习惯的一个因素。
这四个拖延的根源,我们看起来似乎有些云里雾里,不太好理解。而书中列举的一些拖延者的信条,是不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拖延的根源呢?
拖延者的信条:
1.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4.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5.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根本就不值得去做。
6.我必须避开挑战。
7.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8.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一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9.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10.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11.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12.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上面这些拖延者的信条,我们读了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它们都是为拖延开道的一些借口,反映了拖延者的一种阻止自己取得进展的思维方式。自责、害怕以及灾难性的想法让他们不可能越过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
所以,作者认为,人们产生拖延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恐惧。害怕如果行动了,他们的行为会让他们陷入麻烦;害怕如果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会有危险的结果岀现;害怕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接受。因此,拖延就成了他们保护自己的盾牌。
我也算是一个拖延者吧。我会在哪些事情上拖延呢?
我不爱收拾房间,但又不得不收拾。平时,家里的东西我往往随手乱放,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需要的时候,怎么找也找不见。于是便发誓要好好收拾房间。可是才开始收拾不久,东西找到了,然后收拾房间的工作也宣告结束了,房间依然保持原来凌乱的样子。我这拖延症,就是典型的害怕收拾的工作给自己带来麻烦了。
还有,每次跟老公外出旅游或者办事,我总会磨蹭半天也出不了门,导致有时办事不顺畅,被老公数落不已。其实我迟迟出不了门,就是害怕自己没带齐东西,尽管检查了几次,还是不相信自己。这都是拖延带来的烦恼。
看来,拖延的问题真的就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它与时间管理无关,与道德观念更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