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脉络(二)

5.笛卡尔,近代哲学奠基。

*唯一为真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指出这是人类所有演绎的起点。其实不经意中揭示出人类认知离不开神经系统的基本事实,与王阳明的心学命题“心即理”等效。

*强调了演绎法在认识中的重要性,他以“我思故我在”为基础,通过清晰明确的思维进行演绎推理,构建知识体系。同时,他也认识到需要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将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然后再将这些部分综合起来,以达到对整体的认识,这也完善细化了认识循环的过程。

*英国自然法系传统使得她成为经验主义的大本营,近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则强调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政治上则体现为工业文明的保守主义。

5.1康德,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哲学核心问题由“世界本身是什么?”转向“我们能够认识什么?”

*物自体(德语Ding an sich自在之物)。脱离人的认知结构,存在/本体是无法被认知的。否定本体可认知,但人有形而上学本能/倾向(Metaphysics as a Natural Disposition)。

*现象things-as-they-appear⇔本体/本质Things-in-themselvs

*1.由属性、形式、实现等概念,升级成现象(Phenomena)的定义,把能够定量分析的抽象概念纳入,如:科学、逻辑、因果⇔升级本质(Noumena)的定义,把只能定性分析的相对概念纳入本质,如:自由、道德、信仰

*2.人为自然立法。哲学的任务转向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理性的反思辨析,了解经验之前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先验(感性、知性、理性,层层递进)

*二律背反(Antinomies)的命题其实就是试图弄清楚物自体/本质。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都有道理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时空有无限制、基本粒子是否复杂并可分、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宇宙有无始因。命题越界有两类:“无条件的整体性”和“不可知性”。二律背反的消解在于承认:理性无法通过理论认识物自体/本质,但可通过实践理性(如道德)接近其意义。

*先天综合判断(innate comprehensive  judgment)。实际上是指神经系统功能学的方向,当时的有关科学研究还在萌芽,隐含了静态功能定义。

*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先验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和综合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从经验到概念的归纳,也有从概念到经验的演绎,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和深化的认识过程。

*未来形而上学(Futur Metaphyscis)/先验哲学(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增加先验的定义:使经验能够产生的认知结构。

5.1.1.黑格尔,辩证法(Dialectic),完善认识循环的三段论

*阐释二律背反命题/问题的管理,认为自在之物可通过矛盾模型深入认识,建立动态的逻辑推理模型:辩证逻辑。传统逻辑将矛盾视为形式的、消极的(需要避免的错误),而黑格尔认为这种观点是“知性思维”(Understanding)的局限,未能把握现实的动态本质。为外延成普遍原理,提出绝对精神,但不为形式逻辑所接受。可能受拿破仑编制民法典和宗教思想理性化的影响。

*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模型,矛盾模型成为理论创新思路的工具。广义的辩证逻辑还包括分析日常语言中关注内容与语境(如识别谬误、修辞分析)的论证过程。

*1.基本结构。正题(Thesis)初始的命题、概念或存在状态。反题(Antithesis):正题的矛盾或对立面,通过否定正题而产生。合题(Synthesis):正题与反题的矛盾被扬弃(Aufhebung),形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体,同时保留两者的合理成分。合题不是简单的“调和”,而是通过否定之否定(Negation of Negation)实现的发展,也就是吸收对立方对自己批判合理部分的演化,从而使对立的双方能够实现统一。这一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推动思想或现实向更复杂、更完善的方向演进。

*2.核心原则是内在矛盾驱动发展: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如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整体),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否定性(Negativity):否定不是消灭,而是事物自我超越的环节。例如,种子否定自身成为树,树又否定自身结出果实。历史性与过程性:真理和现实是动态的、历史的产物,需通过时间中的矛盾运动来理解。实际上黑格尔说的就是一种演化模型,尤其是生命有关的演化。

*3.历史的辩证。将历史视为“理性的狡计”(Cunning of Reason),即历史通过人类行动(包括冲突与错误)实现理性的目的。例如: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理想(正题)引发恐怖统治(反题),最终导向现代法治国家(合题)。然而用多层次的生存竞争来解释,才更符合实际。

*4. 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绝对精神”——一种自我认知的终极实在。绝对精神通过人类历史、艺术、宗教和哲学逐步显现自身,最终在哲学中达到对自身的完全理解。这给出了一个生命演化的目的性、人类精神必然统一的隐含立场,对比生命演化论,这其实是新的二律背反命题,黑格尔选择站队生命演化有目的和人类精神统一方向的论断,以带出矛盾模型普遍适用的判断。但有一个更好的出路:主观和客观矛盾的普遍性,这个后来被列宁明确地指出来了。

*升级矛盾(Contradiction)的定义。不仅是逻辑上对立,更是事物内在动态原则,是推动一切存在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根本动力。矛盾即真理:真理不是无矛盾的静态结论,而是通过矛盾运动展开的过程。矛盾即自由:自由不是无对抗的和谐,而是通过克服矛盾实现的自我超越。

*1.矛盾表现为事物对自身存在的“否定性”(Negativity),即通过否定当前状态实现发展。例一:生命(Life)既包含维持自身同一性的倾向,又包含走向死亡的必然性,这种内在矛盾推动生命不断超越自身。例二:在《逻辑学》中,“存在”(Being)与“虚无”(Nothing)的辩证矛盾最终统一为“生成”(Becoming)。从现象延伸到了抽象,却没有给出泛化的解释,混淆了逻辑(对称性)矛盾与辩证(动态性)矛盾,受到分析哲学的批评。“否定性”如果排除主观色彩,细分为变化+循环更加准确。

*2.自我扬弃(Aufhebung)的机制:矛盾迫使事物不断否定自身,但并非彻底消灭,而是通过扬弃(既保留又超越)达到更高阶段。例:古希腊城邦(正题)因个体自由与公共伦理的矛盾解体,通过罗马法的普遍性(反题)被扬弃,最终在基督教精神(合题)中实现更高自由。没有区分内生演化与外来打断的区别。

5.1.2.认识论集大成。唯物辩证法,真正使辩证逻辑转变成通用的辩证法。

5.1.2.1.升级本质定义:现象集合之间的差异性,可以通过认识循环深化和细化。彻底否定本体论,把本质也纳入现象范畴。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现象,成为人类认识的全部来源,因此马恩自称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1.2.2.升级黑格尔矛盾定义,建立唯物辩证法主客矛盾模型,将矛盾置于客观对象内部的划分及对立统一,解决客观所有的冲突问题。实际上就是问题导向,隐含了主观精力有限制的前提,才会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内外的主次之分。

5.1.2.3.革命者的理论遗憾

*马克思没有时间像黑格尔那样编写教材,因此唯物辩证法虽然给出了原则,但想要了解具体的分析方法只能回去读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的原著晦涩难懂、掺杂神学结论,并且一些关键定义没有完成辩证唯物主义升级,这也导致了大量早期左派革命者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包括苏联中后期的领导人。

*列宁的《哲学笔记》弥补了一些遗憾,明确指出认识论的普遍性矛盾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而唯物辩证法就是用主观能动性来达成二者的统一。到列宁这里才在表述上与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隐藏目的性和统一性划清了界限,主客矛盾的普遍性加上主观能动性后,唯物辩证法就不再需要所谓的“绝对精神”提供发展方向。

*加上事物发展的动态性原则,保守与革命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因此,列宁首推二分法,首先找到事件发展的革命性方向,再通过努力将实践向革命的方向转化,就是我们主观能动性最根本的作用,一切的意义就在当下的理解和奋斗。向下延续生命趋利避害的本质,向上给出了迈向共产主义的一般方法。.

*也受马克思所托,恩格斯为了使唯物辩证法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和普遍性,着手写作《自然辩证法》,试图将科学的形式逻辑这块基石也升级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部分,但显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数学的高度发达使这种努力失败了。加上革命形势变化,恩格斯转向《反杜林论》的写作,最终也没完成《自然辩证法》手稿。中国社会后来的成就替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学上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并传承了下来。

5.1.2.4.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的疏离

*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曾委托党员、物理学家列奥·阿龙斯研究恩格斯有关科学和自然哲学的手稿是否可以发表,阿龙斯认为内容太陈旧,不宜发表。1924年苏联委派梁赞诺夫找伯恩斯坦商谈这部手稿的出版问题,伯恩斯坦为慎重起见,把这部手稿送交爱因斯坦审读,征求出版意见。

*爱因斯坦于1924年6月30日给伯恩斯坦写了意见,他认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和物理学史方面来看,手稿内容没有特殊的趣味,但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就可以出版。因此认为爱因斯坦不太认可唯物辩证法向自然科学的延伸,或者是爱因斯坦不认可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研究的好工具。

5.1.2.5.认识论循环。通过对现象认识的不断循环能够使“存在”图像更清晰,无限逼近真理。隐含了人的认知结构,也就是先验能力可以继续演化的前提。

5.1.2.6.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生产力主体与客体统一于工具,生产关系则统一于组织。要发挥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建设全新的共产主义政党组织体系。

5.1.2.7.列宁主义

*列宁明确指出,先验也来源于实践,现代神经系统科学正在研究并逐步揭示这个过程。

*全球格局的资本主义式的帝国主义。

*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隐含了政党精力也有局限性。

*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党的建设模式

5.1.2.8.毛泽东思想及中国化

*三个世界划分,隐含了全世界无产者必须先在本国、本世界层次内做好党的建设。

*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本土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建理论目标具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2.实证主义(Positivism,科学主义划界)

      是专为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指明方向的,基本上都避谈社会现象中大量存在的二律背反问题。一方面为科学哲学划出了界限,使科学彻底摆脱本体论指明了方向,形式逻辑越来越专业、精密。另一方面出现对社会现象的保守倾向,也成为大量科学家鄙视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哲学己死”命题的滥觞。极端倾向是用实证指责取代社会学管理的现实努力。

5.2.1. 经典实证主义,19世纪。创始人法国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817年孔德曾当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伯爵的秘书,1824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的三阶段论:神学→ 形而上学→ 科学(实证)。其实古希腊哲学体系早于一神教的神学体系,孔德所谓的神学阶段应该是指神话阶段。

*主张社会科学应效仿自然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普遍规律,创立“社会学”学科。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其成为一种乌托邦理想。

5.2.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将实证主义与进化论结合,提出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像生物体一样通过适应环境而进化。核心观点强调经验观察和科学方法,拒斥形而上学和宗教解释。但也不支持社会革命和改革,对管理理性持怀疑态度。成为左派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支柱,忽视调动民众主观能动性、缺乏组织意识,对社会自然演化暴露的问题采取观望投机态度。

5.2.3.经验批判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

*提出“感觉要素论”,认为科学应基于感官经验,批判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影响后续逻辑实证主义,成为维也纳学派的思想先驱。

*启发了爱因斯坦SR(狭义相对论),是其相对性公理定义的思想基础,受到科学家的推崇并成为科学哲学的理论基石。

*爱因斯坦受其影响,将科学实证主义推向颠峰。并受德国女数学家艾米·诺特的启发开创了利用对称性原理建立GR(广义相对论)的新的模式,并影响了量子力学的创立,薛定谔和杨振宁也是这个思路。原来的实验-理论-对称性变成了对称性-理论-实验,对称性从原来理论的副产品变成了决定理论的核心,实验则从原来的归纳理论的基础变成了验证理论的工具。所以这些理论方程式出来后,脱离数学推导的感性己经无法理解了。但爱因斯坦很清楚地知道科学哲学的边界,拒绝了以色列总统职务。

*作为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在解释科学在西方形成的原因时,指出科学建立的两大基石,一是形式逻辑、二是观察和实验。并且认为数学是人类理解宇宙的最佳媒介:它既是严谨的逻辑工具,也是洞察自然本质的思维框架。这说明科学发展能够自成体系并总结出简洁而深刻的自我定义,也就是说恩格斯想把唯物辩证法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必须得到科学家共同体认可,但恩格斯没有成功。

5.2.4.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1920s-1950s)

*维也纳学派(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与柏林学派:提出“证实原则”: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其能否被经验验证或逻辑分析。区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拒斥形而上学为无意义陈述。

*早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主张语言与世界对应,哲学的任务是澄清命题的逻辑结构。

*挑战与修正: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应通过可证伪性而非证实性界定,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实际上隐含了任何逻辑分析存在现实误差精度的普遍现象。亨普尔的“归纳问题”和理论术语的困境(如“乌鸦悖论”)暴露逻辑实证主义的局限。

5.2.5后实证主义(1960s-1980s)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范式理论”,认为科学革命是范式转换,而非线性积累(《科学革命的结构》),给了形式逻辑的理论体系重构一个简洁的定义。

*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强调理论的核心假设与辅助假设的区分。

*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主张“反对方法”,认为科学无统一方法,提倡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核心转向:承认观察的理论负载、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因素及历史偶然性。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与批判:行为主义和量化研究继承实证精神,但受解释学、批判理论(如哈贝马斯)和建构主义挑战,强调主观意义和社会语境。

*新实证主义倾向:分析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如蒯因)和科学哲学中的结构现实主义,部分延续实证传统。


忠实眼睛:现代社会哲学其实是逻辑实证派与唯物辩证法的竞争,逻辑实证派主要是理科生的视角、虽然底蕴深厚但缺少社会穿透性,而且存在海洋与欧陆的争斗。海洋文明沿着语言分析的方向发展;欧陆文明则向怀疑解构的方向发展,但主动性不够,缺少理论系统性建构,这也是欧洲附属于英美文明的体现。科技管理与社会管理,你们还能够再次携手同行吗?(文中红字部分即忠实眼睛的点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