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015:桓公四年·“军演”的是与非
《论语》记载:“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有三件事需要特别警惕,一是祭祀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瘟疫。对于战争,先民们历来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积极防御。用今天的话讲叫“决不开第一枪,但也绝不给敌人开第二枪的机会”。一句话,不好战但也不忘战,恪守的信条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史料中会经常看到“狩猎”的记载。所谓的“狩猎”,说到底就是农闲时节的军事演习。古代诸侯君王试图用这种方式检验战斗力,达到“不忘战”的目的。此外,“狩猎”期间获得的猎物,还可以作为祭品用于宗庙祭祀。
按照《榖梁传》的记载,春夏秋冬四季诸侯君王所举行的狩猎活动有不同的名头。春天的狩猎活动叫“田”,夏天的叫“苗”,秋天的叫“搜”,冬天的叫“狩”。四时狩猎活动所获取的猎物有三种用途,首先是祭祀用的祭品,其次是招待宾客的野味,最后才被用作君王的日常饮食与赏赐。
鲁隐公在位十一年,没有举行过狩猎活动。只是在隐公五年,趁着邦国太平的空档,到棠地观赏了一回捕鱼。鲁桓公不像隐公那样犹抱琵琶,桓公四年正月,高调在朗地举行了狩猎仪式。以此向其他诸侯国宣示:鲁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桓公四年,《春秋》所记内容可能存在缺漏。按照惯例,《春秋》记事,依四季分别有所属记。比如隐公七年的“秋七月”——关于秋七月的记载,后面并没有具体内容。表示史官认为当年七月没有大事发生。桓公元年的“冬十月”,也是一样的。唯独到了桓公四年,秋、冬两季连相应的季、月文字都没有出现,大概率是史料在这里出现了脱漏。
(一)原文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二)白话试译
桓公四年春,正月,鲁桓公在郎地举行狩猎活动。当年夏,周天子派遣冢宰伯爵纠到鲁国聘问。
(三)观义
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吉凶、利害、好坏这些词汇,都是辩证转化的。在古人眼中,没有绝对的吉,也没有绝对的凶。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拿到一把赖牌,只要转化、把握的好,也可以有不错的结果。所以,中国人向来不抱怨环境。
《论语·尧曰篇》中,子张向孔子请教——“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从政了?孔子回应他以“尊五美,屏四恶”,“尊五美,屏四恶”就是具体的辩证转化哲学。比如孔子讲:解放民众的手脚,让民众去做对各自有利的事情,这不就是不动用国家储备便让民众得利吗?通过仁爱百姓的方式让百姓富足、国库充盈,甚至君主自己的用度也充足,这不正是“欲而不贪”吗?
用这样的辩证转化思维来审视鲁桓公的狩猎活动。桓公是出于不断提高“不忘战”的意识,为邦国生民谋太平吗?是为了让先祖享用当令的祭品吗?鲁桓公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春秋》不言,后人已不得而知了。
关于狩猎地点的选择问题,狩猎本身必然要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如果能遵循固定时节、固定范围的话,可能影响、冲击会降到最低。《春秋》两百四十二年里,鲁国国君的狩猎地点共有四个。除了鲁桓公狩猎的郎地,其它三个分别是鲁昭公所选的昌间,鲁哀公所选的大野和鲁庄公所选的禚地。这四个地方,那些是属于固定范围的“常地”呢?
从所选的狩猎地点,我们可以看出诸侯君王的发心。鲁桓公所选的朗地,是鲁国南部边界城邑,靠近宋国。就是那个鲁隐公时代,被鲁国、郑国和齐国联合胖揍过一顿的宋国。当然也是那个刚刚发生过太宰华督弑杀他们的国君宋殇公的宋国。自然也是那个以郜大鼎贿赂鲁桓公,以求得诸侯国接受乱臣弑君结果的宋国。至于狩猎期间,鲁桓公还做过些什么,史官没有记载,后人也不好主观臆测。鲁桓公将狩猎地点选在靠近宋国的城邑,其用心到底是什么,史官虽然也没有发挥,但却已然是昭然若揭、不言自明的。
当年夏,周天子派冢宰到鲁国聘问。《春秋》详细记载了周天子冢宰的爵位和名字——冤有头,债有主。做好事的固然要留下名字,做荒唐事的自然也要留下名字才好。
鲁桓公弑杀隐公而上位,终其一生不能就此事给历史一个交代。桓公即位成为鲁国国君后,非但没有拜见周天子,反而为了贿赂郑国,将周天子赐给鲁国先君的汤沐邑擅自以假借的名义,在实质上“出卖”给了郑国——不再朝见周天子的不臣之心已是天下皆知。这种情况下,周天子居然派人到鲁国进行聘问。如果说周天子“少不更事”的话,作为周的冢宰,难道也是不知礼的?
“冢宰”可以说是国家贤能者的最终代理人。孔子的弟子子张曾经问老师:“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他不太理解古代君王遇到父母之丧,居然可以做到“三年不言”。孔子告诉他:“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遇到君王的父母之丧,君王不再处理政务,这三年里,实际上由冢宰来代为执政。
《春秋》之所以要特别记载“宰渠伯纠”,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强调这次不应当有的聘问,“宰渠伯纠”要负主要责任。
桓公四年的秋、冬两季,到底发生了什么。《春秋》脱漏,已经不得而知了。《左传》补充记载了两场战争,当年秋,秦国入侵芮国,因为轻敌,居然败在了这个小国手里。当年冬,秦国重振旗鼓、卷土重来,包围了魏国,最终俘虏了芮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