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暗时间》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来自于无意间发现的一篇2018年的读书笔记,今天读来还是挺有收获(虽然也有补充)。《暗时间》这本书在今年过年期间也重读过一次,好像每次读都是在反省自己:有没有更好的使用时间?而除了时间利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还在于书写的意义。书写不仅在于督促思考,也帮助我们记录下那些易逝于脑海中的想法——即我们灵魂的组成部分。回看这篇读书笔记,很感谢自己间歇性的记录习惯,它帮助我认识自己,也启发今天的我。以下为读书笔记全文。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刘未鹏

仅以此句勉励自己记录思考的开始。


Part 1 暗时间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看似相等,却因利用效率的不同,将生命活出了不一样的厚度。俗语说“时间就是金钱”,在我的认知里,time is life!充分利用时间、高效学习是我们延长生命的重要方式。

1、保证有效的学习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两个人看似花了相等的时间去学习,效果的差异却可能是巨大的,区别在于两个人的学习效率和专注力。有效的学习时间不等于花费的时间,而在于有效的动用了大脑。真正的效率源自内心对一件事的热忱,即从表层到潜意识的专注力都在一件事上,才能更充分全面认识学习。有效的知识是你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加工浅、遇到问题难以获取利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与知识产生更多的联系:回顾、运用、移境思考、讨论、整理笔记、分类、书写、抽象、联系比较。

高效的关键在于:快速进入专注状态、延长专注时间,专注时间去做需要脑力的事。

专注力是一种习惯,克服焦虑、享受困难。

而如何保证你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需要总结知识,避免样本偏差、事后偏见、自利归因。

2、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再重大的任务,分解之后会减少它的难度,一方面排除了焦虑,另一方面专注了精力去解决眼前的问题。

专注和坚持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思维差异一小步,累计差异是巨大的。反思是重要的思维品质,让你成长,选择比不做选择好,不做选择是在浪费时间,做了选择可能是在试错,也可能是正确,二者都好。

3、刘未鹏的一些学习习惯

(1)学习和思考

1)google & wikipedia。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好的例子摘抄。

4)利用走路吃饭的时候思考(思考是避免焦虑的好方法)。

5)多看心理学和思维等跨学科的书,即元知识——指导我们学习其他所有的领域知识。

6)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7)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常问自己: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目前为止有什么收获?设想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理解)、设想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判断自己是否明白本质)、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反复质疑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2)时间和效率

1)趁着热情完成最难的部分。

2)重要的事情优先。

3)重要的事情大块时间完成。

4)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

5)重视知识的本质。

6)重视提前积累的强大力量。

7)避免埋头做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8)退订RSS。

9)找时间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

10)有时间多看书。

11)制定简要的月度计划。

12)根据主题查阅资料,而非根据资料查阅主题。

13)好资料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而非方法的细枝末节。

14)学习前积累充分的疑惑感。

15)有选择的阅读:

         a. 求解型:问题是什么、方案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b. 证明型:现象是什么、解释是什么、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16)阅读的分类:知识的和思维的。

17)为什么看不懂一个知识:看得不够使劲、涉及到你不懂的概念、作者讲述的顺序不对。

18)好书质量的评估:作者、目录简介、评价、样章。

19)如何搜索好书:同作者著作、相关推荐、好书参考资料中提到的其他著作、他人总结的参考资源。

20)注重元知识,如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判断与决策的方法。

21)习惯的养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日三省+一些认知技巧,知难而不退。

         a. 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

         b. 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


Part 2 思维改变生活

普通人从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1、认识思维的谬误

先验假设帮助我们消除二义性,但先验知识恰恰也是偏见的本质来源,要消解二义性其实很简单,即引入新的“线索”。打破因知识局限性而对事物产生无法消除的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开拓视野、多积累知识,以及和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俗语可以用来指代三种现象:偏见、立场、选择性关注。

生活的意义来源于情感系统。情绪大脑比起理智大脑更容易抢占我们的注意力,学一些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避免让自己被潜意识的情绪控制。

我不想与我不能:人们常把“我不能”的事情归结为“我不想”(自利归因),凡事多往自己身上归因,勇敢面对困难。

2、改变思维习惯

能够改变既有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想从既有习惯中跳出来,必须依赖外界的力量——对于心理机制的知识。如果能够知道并理解行为陷阱和心理弱点的深层原因,则能说服自己做正确的事情。

3、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1)书写的好处

1)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

2)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

3)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

4)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

5)书写有益于拓展或启发思维。

所以从现在开始,应该将自己即使是不成熟的思想写下来。

(2)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1)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2)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3)“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理解。

4)讨论是绝佳的反思。

5)激励你去持续学习和思考。

6)学会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7)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是一份很好的简历。

(3)如何做到长期写一个价值博客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

(4)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担心别人认为没有价值:

——问题在想通了之后都是简单的,价值在于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你付出了多少思维体力,以及从中经过的思考和收获的经验。

2)担心想法太幼稚或有漏洞等被人笑话:

——被人指出问题正是改进的空间。

3)得不到激励:

——书写自己的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激励。

4)写不出来:

——思考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习惯了思考,总会有东西可写,也可以先把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试图整理成清晰的文字,并在整理过程中走的更远。

(5)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而快速获得答案的过程中却鲜有其他收获。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

4、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1)专业领域技能。

2)跨领域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表达沟通能力等。

3)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4)性格要素:专注、持之以恒、自省、好奇心、自信、谦卑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