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6-平凡人
十天十本书,书单中不乏有经典亦有噱头。通过“检视阅读”最大的收获就是:现在获取知识方便多了;写作者多了;出书也容易多了,但同时垃圾知识也在向我们排山倒海的倾泻而来。
这是一个全民都可以做原创;当自媒体;出书的时代。
但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网红知识工作者,一年出的N多本书,能和真正的知识型大师N多年出一本书的质量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
实在有羞于过去自己选书能力的差劲和太过容易信服他人的无知心智,只受一点点《影响力》的撩拨就立马缴械投降,屈服于噱头的轰炸。
不过,终归幡然醒悟为时不晚。就像小五先生说的:不读几本劣质书怎知经典诚可贵。
这大概也是我在噱头书中最大的获吧。不过话说回来,噱头还是不能吃太多,不然恐怕是要拉肚子的。
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1.观点太过简单,以偏概全,经不起推敲(可参《东吴同学会》那期“简单的毒”);
2.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却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的方法。
3.不过是用过去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文堆砌而成的集,进行二次销售。
4.最恶劣的是:有些书本身无实物却借经典之名气,搞擦边球。为的不过是一阵风似的销售量。
可庆的是:一个“豆瓣”便能定真伪。
二、那什么又是经典呢?
(1)在我看来经典是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能影响读者的书籍。
例如:《拆掉思维里的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何阅读一本书》……
(2)其观点有深度,经得起岁月的推敲;
(3)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本身就是某一方面的研究者或专家。而不是单纯的作家。
(4)可实操性强,即熬鸡汤又晒干货
三、我从经典书中收获什么?
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上《如何阅读一本书》“检视阅读”,让我真正开始学会了快速阅读。
(1)先看书名页;
(2)看目录: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3)作者前言、推荐序言: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本书主要讲什么内容。
(4)挑选自己喜欢的和书籍相关主题的篇章阅读:看看这本书是否值得读,与我有何作用。
(5)整体快速翻看书,读连续几段或几页,一本书的结尾两三页最重要。
这让我摆脱了以往的从头读到尾的读书习惯,学会了如何有效的快速阅读十本书。
第二:工作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告诉我要把百分之80%的时间用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从而实现通过20%的事情决定80%的成果。
之后我学会了,利用工作休闲的时间来做对我来说重要但不紧急的平面设计工作上,而不是拘泥于玩社群(当然有义的社群活动我还是会参与的),打王者荣耀这样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上;对于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我开始学会了授权给他人做;对于别人叫我帮忙而我手头上又有比较重要的事在做我会尽量的委婉拒绝。
第三:心智上,通过影响力《影响力》我学会了不那么容易相信权威的力量,即使是在我崇拜的大神发了他认为好的课程,我也不再盲目的去跟从,而是从我的需求出发来考虑是否学习这个课程。我也会想大神为什么会转发,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四:经济学上《怪诞行为》让我成功的躲避了微信某某公众号利用当下“知识焦虑”,轰动几个小时的恶劣全民知识分销,看清了商家们的非法营销套路。也让我学会了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变得不那么轻易上当。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当下知识焦虑的时代。首先,最受知识付费侵害的就是我们这些热爱学习的,期待成为终身学习者的人。
微信上很多公众号每天会推荐不同的课程软文,打着知识付费的名号;说着一顿饭、一件衣服的价格……就想把9.9、99、199的课程推兜售给你。甚至有一些还是免费的。
这个时候你可别沾沾自喜、自为学了这些知识就可以上天了,学习知识比那些整天把钱花在吃喝玩乐有价值多了。
呵呵,我想告诉你的是:课程买多了、软文读多了、网红文染多了,恐怕不只是把白花花的银子往人家口袋里送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更多的 “知识焦虑泥潭” “知识付费” 在等着你呢!
当然我不是说不能买课程、不能读软文、不能染网红文(有一些课程和文章还是有价值的)。
而是说不管看什么文章,读什么质料,学什么课程,我们做为学习者都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专攻某个领域成为头部。而是不轻易的就被简单的观点裹挟,任意的追随大众。
在此我强烈推荐 古典老师 的《跃迁》如何在知识焦虑的时代让我们成为终身提问者,而不是终身学习者?如何学得更少却学得更好?懂得什么是联机学习,知道谁你想要的知识懂得调用和整合,而不是避门造车。
如何辩证看待知识付费的背后,不被营销裹挟,从《人性的弱点》出发其实并不容易。
那么除了学习枯燥的知识,我还建议多听“东吴同学会”,这个节目可以说是现在“知识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了。
吴伯凡老师的专业性和梁冬老师的幽默性相得益彰,配合得天一无缝,让你在娱乐中看清事物的本质,在“知识焦虑的”的变得智慧,不再轻易迷失自我。
至于什么是网红文/书就请各位自我辨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