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这本小说的日文版自序里说:“在旁人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我想,当家珍抱着儿子有庆从城里回到已经穷困潦倒的家时,福贵是幸福的;被抓去当了几年壮丁之后能活着回到家乡并且看到妻儿尚在时福贵是幸福的;女婿万二喜牵着怀孕的凤霞带了一些酒菜回来给二老报喜时,福贵是幸福的;即便到了最后,身边只有一头老牛,给陌生人“我”讲述自己的故事的福贵也是幸福的。
他的幸福如此微不足道,却能激起读者去回忆类似的共同经验,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赋予其神圣的意义。
十六岁去县城读高中,开始一个月才回去一两天;紧接着去更远的地方读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省城工作。虽离家不远,但因为爸妈都在外工作,我也越来越不适应村里的生活,回家的次数因此变得越来越少,团聚逐渐变得稀少珍贵起来。
家里孩子多,收入少,日子过得并不太容易。但当我试着回想过去思考“我何以为我”时,记忆的黑暗天际里也有星光点点。母亲去探望外婆总有一些零食带回来;父亲在湖里养鸭让我们家常年有鱼吃,夏天还会特意摘许多我们很喜欢的莲蓬;姐姐在路上捡了五块钱把它拿去买了一个大西瓜;下雨天不用出门干活,附近的叔叔伯伯们在大厅里和爸爸议论谁家发展得好致富快,婶婶姨娘们在里屋和妈妈交流织毛衣的针法,我和小伙伴们在偏房里玩一种叫做“跑得快”的扑克牌。
这些被记忆过滤后留下来的温馨时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过去的苦难投在我心里的阴影。以一个完整的家庭为依托,我的父母亲在努力维护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在磕磕碰碰中感到独属于他们的满足:辛苦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付出爱的快乐,孩子长大后有被回馈的快乐,看到孩子结婚生子后有生命延续的快乐。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婚丧嫁娶能按时有序进行,没有大量的孔夫子所说的“旷男怨女“,日常生活没有被外来力量非人地干预,也是一桩幸福了。
在我的周围,有不少游离在日常生活之外的年轻人,他们也曾寒窗苦读十几年,却依然无法用努力工作来给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我见过在大城市里省吃俭用却依旧没有储蓄没有归属感的年轻人,见过有不少于25个大龄未婚男青年的千人小村庄,也见过一直在等机会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跨越的大龄女青年。
我也知道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生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原来每天都可以见面的夫妻因为岗位的不同而被分散在相隔遥远的城市或同一个城市里难以见上一面的不同角落。他们的孩子也无法每天和爸妈分享校园里的新鲜事,无法享受爸妈不时带来的惊喜:一个新书包新文具乃至一个小糖果。他们的老人也很成了村庄在完全没落之前
最后的一批守护者,而非天伦之乐的品味者。原本很寻常的团聚变成了心酸而遥远的期待。
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我祝他们幸福。
卷耳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