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提到孟浩然,提到扬州,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一首古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可以说,这首诗为扬州做了最富盛名的广告,尤其是“烟花三月”一句,展现的景象简直令人着迷,让很多人不得不赴一次扬州之约。很显然,这个功劳,孟浩然功不可没,因为这首诗的主角就是孟浩然。可是,当我们仔细品味这首诗,就会发现一种异样的东西,或者说与我们平时感受的朋友之“真”与景色之“美”之外的东西。
首先,这首诗的作者并不是孟浩然,而是大名鼎鼎、意气风发的大诗人李白。整理孟浩然的诗我们发现,孟浩然两度东游,留下了很多诗,但是,真正赞美东南风景,表现李白憧憬的“烟花三月”的美景的,却是少之又少。相反,诗人更多表现的是游子离乡的愁怅。比如《杨子津望京口》一诗中说:“北固临京口,夷山对海滨。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杨子津是长江边一个著名的渡口,与镇江的北固山、夷山相邻相望,是一个视野开阔、地势雄浑、风光无限的地方。这里,虽然没有“烟花三月”的柔情烂漫,但确也给人展示了别样之美。笔者曾经驾车到镇江,在岸边看一桥横跨长江,江上百舸争流,不远处北固山、焦山、金山三山列立,称居塞北的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是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孟浩然据此本应该是豪情满怀,诗性大发,可是,诗人看见的却是江水中涌起的滔滔白浪,激起的是渡船人的愁思。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送别时给孟浩然写诗的时候,对扬州这个自古繁华的都会是充满向往的,对朋友能够顺流而下,抵达诗画一样的扬州,是心存羡慕的。但彼时彼刻,孟浩然的心境与诗人李白的心境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透过“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的迷障,从李白的诗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孤”字。孟浩然去的是美丽的扬州不假,但是,孟浩然一无功名,二非富贾,此行必不会心无牵绊,无忧无虑。聪明的诗人看着远去的孤帆,一定能够感受到或者预示着朋友此行的孤寂,这也说明,作为朋友的李白,在作诗鼓励孟浩然的同时,也隐隐地表达着对他前途命运的担忧。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浩然此行的身份不管是落第后的“散心”,还是科考前的游历,白衣的身份确定无疑,他承受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表现在诗作中,自然是忧多于乐,当然,也有着无尽的悔意。
第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孟浩然的诗受古诗十九首影响,这是已经专家学者考证的。《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孟浩然看见江风吹起白浪,第一个激起的便是“愁”字。
而这一切的根源,离不开孟浩然个人的人生境遇。他早年有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使他从小就可以享受着比别人优越的读书条件。加上自身的勤奋,他本可以有机会参加进士考试,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过着学而优则仕的生活,但是,青年孟浩然心高气盛,在仕途向他敞开怀抱的时候,他却主动放弃了科举。
放弃科举的孟浩然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终于饱尝了冲动的恶果。在箪瓢屡空的情况下,他无奈发出了“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的沉吟。到后来,他想重新参加科举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他的思维、他的没有经过正常学校教育的才智,与科举考试的样本格格不入。他不得不接受落榜的事实。
综观孟浩然五十二岁的一生,他虽然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美誉,但他并没有享受到这些美誉带来的精神与物质的馈赠,终其一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有益但沉重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