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即是作业雨的日子,可我到现在依然想不出写什么?两眼盯着发亮的手机屏发愣,动弹不得。随着时间地逼近,焦虑的情绪油然而生。
打开“得到”,翻看着已定专栏的名单,唯有《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翻看的次数最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这可是“得到”里面订阅用户最多的专栏,订阅量虽然不能代表它的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关注点。
回想当初自己定这个专栏的时候,可谓是信誓旦旦,想要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而如今却把它封存起来,置之不理,反过头来,我也就一无所获。恰好有这样的机缘巧合,让我倒逼自己翻看专栏内容,并通过输出的方式来内化知识。
发刊词中,谈到经济学的魅力在哪里?它是以研究陌生人互动规律为己任的学问。学习经济学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成为经济学家,而是让你拥有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体验。
而薛老师恰好提倡没有非黑即白标准式答案的讨论,喜欢苏格拉底式的问答、交流、碰撞,其实很多东西都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为什么人类社会是以现在这种方式运作?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人类面临着,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这四大基本约束说起。
其中有篇文章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在印度殖民地期间,由于当地眼镜蛇比较多,于是政府下令捕获眼睛蛇,凡事抓到眼镜蛇的人都能得到政府的悬赏,你猜猜看,结果会怎样?
一段时间之后,眼镜蛇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地人为了领到政府的奖金,都开始自己养眼镜蛇而不是去捕眼镜蛇,所以蛇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养眼镜蛇明显比抓眼睛蛇效率更高,能有更大的收益。
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石油到底会不会用完,这可能会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地球上石油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并且人们的用量是大于它的增量,按照这个数学逻辑推理下去,石油资源会逐渐减少,直到用尽,但要真是这么简单的加减法,就不需要这么多经济学家。人人都能当经济学家。
现实是怎样的呢?初期石油的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减少,随着数量越来越少,它会变成得越来越稀缺,人们为得到这稀缺的石油资源,相互竞争,于是石油价格便会逐渐增高,直到高到有部分人放弃使用石油,探寻其他的能源来替代。倘若地球上真只剩下最后一桶石油,那么它会在哪里?它一定会躺在某个博物馆,供大家参观,而不是拿来当做能源被使用掉,因为在那种情形下,珍藏价值远远大于用作能源的价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油会用尽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即使真被用完,人们总会找到替代它的新能源,毕竟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时间会见证所一切的可能性。
不管是像眼镜蛇最终不减反增,还是石油资源会不会枯竭这样的问题,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有很多,经济学只是提供其中一个视角,以经济学思维模式去思考它们。
同样地,在生活其他的方面,网上时常爆料各种新闻,有时很多是为了获得关注度,而不是事实的真相,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事实不是真相,真相是事实的拼图”。
所以,以一个开放者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让你看得更清楚,更全面,这便是我在该课程上所学到的。
在学习经济学的这条路还有很长,不过不用慌张,因为我正在路上。
End